李寿(公元577—630年),字神通,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去世后于唐贞不雅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仲春陪葬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唐高祖李渊的献陵。
1973年因当地农人灌溉田地,墓道塌陷而被创造,是目前已经发掘的唐代墓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其墓门体量高大,对称形构图,两扇对开门板分高下两区,分别雕有简练幽美的朱雀和孔雀。

李寿的墓门、石椁、兽首龟形墓志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石椁是罩护在棺外的一层葬具,体积硕大。

李寿石椁由身、顶、底三部分组成,共28块青石。
从外不雅观看,椁身如3间歇山顶式房屋建筑,8根大柱特立。
石椁四面雕刻着排列整洁、并着衣冠的人物形象,有文臣、武将、神仙等。

用文臣武将的衣冠人物形象取代了唐墓壁画中常见的多姿宫女形象,既使得李寿颇具‘王’的气度,也是他生前豪奢生活的真实写照。
石椁顶部用圆浮雕筒瓦覆盖,边檐雕有莲花纹瓦当,椁底有团花及十二生肖线画等。

昭陵六骏献陵石犀端陵鸵鸟老子石雕大年夜唐石刻精品尽收于此

在石椁的内部,顶部有星象、太阳及金蝉、玉兔,内壁刻有乐人、舞伎、男女侍从等7组图案,形象生动动听。
与唐代其他石椁比较,李寿石椁形状的分外之处在于,其正面多了一扇双开门格式的小门,门上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传说中的四神。

常日,一样平常墓志大都为方形,墓志盖也为方形或覆斗形,而李寿龟形墓志并盖却是长椭圆形,所塑造的龟头前伸,瞪大双眼,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并刻有龟甲、连珠、蔓草等图案。
从残余的痕迹来看,原来是通体彩绘贴金。
以龟背为志盖。
上面正中篆刻纵横四四布列“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阳文16字志铭。

墓志铭文共31行,每行37字,共1071字,并无撰书人名。
书体类似欧阳询书法。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唐高祖李渊献陵,陵前原有石犀一对,这是个中之一,重达十吨。

史载,唐时外国曾向中国赠予活犀。
这尊石犀是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纪念物,属国宝级文物。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唐高祖李渊献陵,这是献陵前的石虎,石雕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虎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反响了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蔼魄。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之九嵕山。
“昭陵六骏”原放置于九嵕山北坡玄武门内东西庑,是唐太宗于贞不雅观十年(公元636年)为纪念开国征战时所乘的六匹骏马而诏令雕刻的。
作品采取浮雕形式,构图新颖,刀法洗练,造型逼真,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落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现存四件石雕均属国宝级文物。

特勤骠是唐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盘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落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载着李世民屡屡立功,终极平定了宋金刚的势力。
石刻“特勤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
这种马是范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期间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
列于祭坛东侧刻像中的首位。

青骓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
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征战时的坐骑,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劈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非常。
石刻 “青骓”呈奔跑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
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

什伐赤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为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去世,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石刻“什伐赤”四蹄腾空,胸前中四箭,背中一箭,仍勇往向前而无所畏惧,显示出唐代雕刻的高度艺术成绩。
排列于祭坛东侧末位。

飒露紫(复制品)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当时太宗身陷重围,飒露紫又为流矢命中,危急关头随身大将丘行恭将自己的坐骑让予主公,一壁徒步冲杀一壁手牵受伤的飒露紫,保护太宗突围而出。
回到营地后,丘行恭刚为飒露紫拔出胸前箭矢,这匹曾伴随主人征战八方的名骏便轰然倒下。
石刻 “飒露紫”正是捕捉了这一瞬间环境,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轻微后坐,四肢略显无力,剧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颤

拳毛騧(复制品)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仲春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在洺水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这次战斗打得相称激烈,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騧”竟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去世在两军阵前。
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中间。

白蹄乌是有四只白蹄的纯玄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根本。
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它当年载着李世民在黄土高原上急驰,追击薛军的情景。
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

鸵鸟属于热带鸟类,我国远古亦产鸵鸟,由于景象的变革早已绝迹。
陵前设置鸵鸟起于高宗乾陵,一是表现秦汉用朱雀表现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表现中外友情象征,新、旧《唐书》都记载有高宗永徽元年(650)吐火罗(今阿富汗)曾向唐朝赠予鸵鸟的史实;三是沿袭唐代从高宗往后帝王陵前仪卫石刻的定制。
端陵鸵鸟是浮雕在一块长方形石上,但整体雕刻喙长足短,与乾陵雕刻的鸵鸟比较,似欠真实。

这对唐代石走狮,原在礼泉县吴村落,经研究可能是昭陵上的遗物。

走狮雕刻比例平均,造型生动,气势豪壮,狮子的项鬣和锐利肢爪等细节也显得马法劲健有力,特具雄狮姿态,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佳构。

“石翁仲”听说来源于秦朝大将阮翁仲。
他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相传他身长1丈3尺,勇猛异于凡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
翁仲去世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
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
这是碑林旧藏的唐代石翁仲。

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后被奉为玄门天尊。
这尊老子石雕像,系唐代华清宫朝元阁内遗物。

老君正襟危坐,雍容宁静,在寻思熟虑的仪态中,显得温厚肃穆,全体雕像端庄、恢弘。

像下的束腰台合仿效佛像仰覆莲座,上部以番莲为饰,基座镌刻繁复的变形牡丹,造型精美、圆润,图案布局疏密适当,手腕精工洗练,是唐代石刻中的珍品,属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