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猷州,泾县建制于秦,史称“先秦所建,汉则因之”。
《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扬名。
泾县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人文风光奇丽残酷。

一起来看泾县名列前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最美4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落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听说是金庸的祖籍地,有着世外高人般的清雅与美好,宁静古朴,隽永奇丽。

安徽泾县4大年夜最美中国传统村山川清淑秀甲江南

查济村落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元明清时的古建筑留存,有着浓浓的古时人家桃源风采。

查济古村落是江南查姓正村落,村落里聚居着查姓人家。
听说金庸师长西席原名便是“查良镛”,祖籍也在此。
陈图画在《多余的素材》中提过:金庸在民国时,曾随着父亲回老家查济祭祖。

春秋期间,查济古村落的先人查延,原生活在山东济阳的柤邑,在晋朝时由于战乱而南迁,末了在安徽宣城此处定居下来。
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村落的查姓人群非常弘大,听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号称有十万人口之巨。

听说,唐代诗仙李白曾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到查济石门碧山游历,曾乐不思蜀,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如今的查济古村落,算得上是一座低调的古村落,彷佛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因此也保存得特殊完全和美好。
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至今依然在,位于村落中水郎巷,三层门楼,是当地著名的景点之一。

全体古村落是四面环山,岑溪、许溪、石溪都是穿村落而过。
古村落依河而建,岸的两边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铺砌。
路随着水转,迂回又弯曲,绵延好几里,两侧随着流水潺潺的查济河,岸畔人家皆是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形成了古村落最美的景致。

“十里查村落九里烟,三溪环抱万户间。
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一句俏丽的诗词,正是此处美好景致的完美描述。

绝美的风景,让爱美的人无比倾慕。
查济古村落常常会来很多写生的人,分布在河边桥旁,大街和小巷,他们也成了古村落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2 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落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泾县黄田村落榔桥镇东南部。

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壮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以“洋船屋”为代表的黄田古民居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古村落风采犹存。

“洋船屋”代表了黄田民居群建筑艺术的最高造诣。
别号笃诚堂,因“孝”而建。
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做生意,为圆母亲想见“洋火轮”的夙愿,切磋建筑一座形状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
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形状依阵势而筑。
凤子河水沿着洋船两侧开凿的深渠奔泻而去。
登高俯瞰,宛如一艘“洋船”正逆水而上。
在“洋船屋”边,还有一组古民居建筑与“洋船屋”相呼应,由三大进主体建筑和边屋组成,有前院,院门外有用麻石铺设的晒坦。
远了望去,这组建筑形似候船室,晒坦就像是停靠洋船的码头。

青砖绿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诉说着这里的沧桑与美好。
洋船屋从繁华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涌动,见证过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载着几代人影象的老屋,尤其美好。

3 宣城市泾县茂林镇奎峰村落

宣城市泾县茂林镇奎峰村落,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原名魁峰村落,因村落东有一独兀平突的魁峰而得名。
村落里以吴姓为主,322省道穿过直达黄山。
南水北流,东南宁溪、濂溪、思溪汇流而下,入“东溪”,穿村落而过,北出“溪口”,入青弋江。

魁峰原名“汇山”,高186米,山体独立,呈圆钟形,俨然成为地标。
周遭十里举目可见。
立于山顶,茂林集镇尽收眼底,给人以“钟毓汇聚”之感。
清代乾隆癸己年(1773)贡生吴廷选出资在魁峰之巅兴建三层宝塔一座,名“飞雄塔”。
其子吴绍芳重修。
塔如指向云天巨笔,故峰又称“文笔峰”。

地处茂林集镇中央处,昔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二十余座牌坊,规模伟大,世所罕见。
现尚存明、清风格的府第轩园300余处,极具代价。

走进这里,可以游览至今尚存的茂林老街,吴氏大宗祠、南村落大夫第、司马第、新老尚友堂、五十里、随安居、学灌园、怡园、福林庵等建筑,以独特魅力向众人诉说昔日繁华。

个中吴氏大宗祠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明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议族人建于崇祯乙卯年(公元1630年),共五楹三进,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

其余奎峰村落传统民俗“魁峰龙灯”,源远流长,推陈出新。
五色斑斓放异彩,盛名誉满泾旌太。
仪仗隆重,蔚为壮不雅观。

4 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章渡村落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也称章渡古镇、泾溪古镇,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
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壁对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具江南水乡情调。
古老建筑一户接一户,延绵约1、2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风貌别具特色。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代墨客李白游历泾县时还曾誉章渡为皖南之“西来一镇”,他游历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写下诗作。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唐代那时的章渡是泾县的水陆重镇,在此设埠置州,统领三县。
滔滔青弋江的水从镇边流过,航运的发达使得小镇茂盛,便有“千足吊脚”之称。
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章渡的“吊栋阁”始建于元末明初,又被称为“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构造,前店后宅。
由于宅房紧张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称为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均为临街店铺。
另一侧则临青弋江,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水一贯能漫到街上,远了望去,吊栋阁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屋子。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铺就。
一条约百米长的窄窄街道,靠江这边便是“吊栋阁”,另一边大都是破旧和废弃的房屋。
据先容老街自古繁华,旧时为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是新四军转运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古村落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落古镇查看“古村落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