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写给女友照样男友原文注释解析写作手腕

  李叔同

纵不雅观李叔同的生平,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
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
5岁时其父离逝,今后接管良好的教诲,加上资质聪颖,诗字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返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诲事情。
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足的人生。
也由此首创了美术、泰西音乐等先河,被后人称为音乐家、美术教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送别》写给谁的:

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由于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喷鼻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
平日的诗词文章互换,也让他们的交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生平的石友了。

也是同年应人约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石友写下了耐久不衰的《送别》。
准确地说,该当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
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景仰他的才华,便约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便是城南草堂。

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交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以是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李叔同《送别》注释:

芳草:即喷鼻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喷鼻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心腹、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

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悲惨唯美。
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
开头写离去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立时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教化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
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
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分外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荡着中国人离去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去的一种文化生理符号。

“长亭”。
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安歇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悲惨,对长亭晚。
”,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去、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感情。

“古道”。
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
古道者,古来人间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
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样平常意义的离去场所。
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去、悲惨和哀感。
后唐代常涌如今离去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

“芳草”。
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后人理解《诗经》另辟路子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绪意志。
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乃至是花草的总称。
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样平常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去的含义;离离青草,东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
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晚风”。
晚来离去的风,总会多一些萧瑟。
故唐·冯延巳在《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中云:“晚风斜日不胜愁。
”宋·王质在同一词牌的词中也有“小雨萧萧莫作秋。
晚风杨柳冷飕飕。
无言有泪洒西楼”之句。
绿树亭亭携落日,晚风吹掠鬓云偏。
唐·杜牧《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被惊得飞了起来,映入远处山峰的碧绿色中,一树的梨花被晚风吹落)

“垂柳”。
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景象,这是由于“柳”“留”二音相谐,且柳枝依依,条条有情。
古人又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知别的代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笛声”。
笛子是古老的传统乐器。
笛子的音调悠扬悲惨,很随意马虎让自己产生悲哀感情;而箫声呜咽,更是陪衬出了悲惨孤独的处境。
笛声清远悠扬,断断续续,随意马虎引起人们的遐想回顾,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儿》;笛声践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潘阆《酒泉子》;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
—纳兰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
—吴泳《上西平》;彩枕恨茫茫。
笛声依夜长。
—韩元吉《菩萨蛮》

“夕阳”。
日之夕矣,牛羊下山。
夕阳西下正是归家的时候,此时离去,更添悲惨。
夕阳之后如果不是永夜,那么夕阳便是朝阳的缔造者。
从这个角度说,夕阳并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出发点,代表着一种永恒。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描写夕阳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阳;“落日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写的是红胜火的夕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描写的是送别朋侪时的夕阳。

“群山”。
群山既是离人与送者之间的天然樊篱,又是离去双方情深义长的见证。
故而,“群山”“远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见于离去诗的句中。
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
由于道路波折,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辇儿,山河阻障,跋涉困难,且风尘仆仆,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敬拜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起安然,称之为“祖”。

“天涯地角”。
天涯地角释义: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武天子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宋·晏殊《踏莎行》词)

“零落”。
飘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
” 元 萨都剌 《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 苏曼殊 《焚剑记》:“及状元去世, 彩云 亦零落人间。

李叔同《送别》写作手腕:

第一节,白描手腕(白描,是捉住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失事物的轮廓,摒弃各种修辞手腕,却不乏生动真切。
实在便是符号化。
)写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
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送别的背景。
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腕写景,写景,送别的背景远山夕阳,“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
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敦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奥深厚的不舍之情意。
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
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墨客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第三节,借景抒怀,作者由景生情,旧时心腹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
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悲惨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
如何消解这离去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究竟无从消解。
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
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