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爱古诗文
作者 杨利荣
【一】弁言中华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化而成。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彩陶上,就涌现图画和符号,这便是汉字的前身。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公元前13世纪) 盂鼎及铭文 石鼓文(公元前7世纪)。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国的诗词历经千年,依旧残酷生辉。它润物无声,道尽了千百年来的人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千古绝唱。
在中华文明残酷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个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表示与象征。
正如墨客薛志鹏师长西席在《七言排律中华颂160句》中所言:中华高下五千载,友爱邦交善意传。残酷文明深似海,向来人物盛如莲。长江滚滚孤舟尽,芳草萋萋曲径间。浩荡长城城万里,黄河逝水水一帘。
偶读《蓦山溪》宋·史可堂
危阑看月,番做听秋雨。一滴一声愁,似相伴,离人悲苦。笼喷鼻香袖冷,独立倚西风,红叶落,菊花残,都是关情处。
如何排解,赖有高阳侣。长啸酒垆边,且同赋、秋娘词句。山翁醉矣,一笛小楼空,思往事,看孤云,目断征鸿去。
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秋日听雨,感怀往事之悲苦情思。
因读此作有感,特书写随笔一篇,与师长文友共品诗喷鼻香雅韵。
【二】开卷有益 诗喷鼻香流芳
走进唐诗宋词美文,感悟中华文化残酷经典,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小的时候读着人之初,性本善,性附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作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讲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诲不同,彼此的习气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使人不变坏,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要专心同等地去教诲孩子。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也很难有所作为。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睬解礼仪,不能成才。因此,学好古诗词,要从娃娃抓起。少儿期间是影象的最佳期间,也是发展措辞能力的最好机遇。
在上中学的时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之作。
在中师教材里也有许多古诗词,我常常在深夜诵读,百读不厌。在从教的生涯中,每节课前3分钟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诗词500首。
退休之前,一个有时的机会被浓浓的诗喷鼻香所熏陶,被小儿百姓的诗心所冲动,有幸在恩师的精心引领下,我又与古诗雅韵结下了不解之缘。细细品读唐诗的醇喷鼻香,存心感悟宋词的优雅,尽情体会美文的脱俗,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粹经典,领略诗词雅韵的无穷魅力。
【三】借景抒怀 情景交融
月是故乡明,天涯度此生。缕缕思乡意,悠悠家国情。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意境豪放而豁达,情怀乐不雅观而自傲,对明月的神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洒脱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样平常的措辞,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美学享受。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料了前句的“疑”字,表明墨客已从迷朦转为复苏,他翘首凝望明月,不禁想发迹乡也被这轮明月照耀,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写出墨客完备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丰富蕴藉,引人遐思。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才有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迎刃而解地直抒怀怀,把乡愁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
宋代词人柳咏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涯。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凄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末了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心为思念伊人而日渐瘦削干瘪。全词奥妙地把飘泊异域的落魄感想熏染,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情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转,直到末了一句,才使原形大白。在词的末了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四】托物言志 志存高远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极其成功地利用了比喻、夸年夜和想象的艺术手腕,构思奇特,措辞生动形象、凝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讴歌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指李白。这首诗是借物抒怀的经典之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出自白居易《忆江南》。墨客青年期间,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也曾担当杭州刺史两年多,后来又任苏州刺史一年多。墨客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绪,江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藏在他的影象里。
墨客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便是他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虽然离开江南良久,但是二心坎深处还是对江南难以忘怀,江南胜景仍旧在他的心中维妙维肖。诗句表达了墨客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之情,也是对青春的回顾,对奇迹的留恋。身体虽然老去,心还在怀念过往,人之常情,何况这是一个墨客小儿百姓之心的真情表白。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墨客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壮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意味无穷。
唐代墨客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构思独具特色 ,牢牢环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述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占的宁静。墨客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寓所,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空门超然脱俗的神秘境界。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墨客58岁时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他乡,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愉快。墨客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对行程的描写,让读者自然感想熏染到墨客愉快的感情。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构造风雅,平仄起伏,抑扬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域的人的悲哀。句法新奇,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浩瀚自然景物的光鲜形象和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清晰动听。
唐李商隐在《登乐游园》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怀的诗。墨客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知足。 也是墨客热爱生活,执着人生,坚持空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表达。
薄暮落幕山中行,朝霞初始朝阳迎。世间万物皆有爱,人间处处有真情。人生须要温暖的陪伴,生命须要阳光的滋润津润。只有乐不雅观向上,积极进取,方可生生不息,好梦成真。
【五】诗情画意 情怀家国
一花一天下,万物皆有缘。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
散文《爱莲说》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述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空想人格切实其实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梦想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生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行品质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还长于把阐述、描写、议论、抒怀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刚毅的品质,文中将象征“隐逸”的菊花、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君子”的莲花为难刁难比,感叹世上短缺隐者而多爱富贵者,也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清代学者査学礼一首《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诗句的大意是,秋收时节,丰盈的扁豆花和竹篱做伴,充满了对田舍田园生活的深深怀念和悠悠乡愁。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寓意人的高尚品质和不屈的精神,令人百读不厌,受益匪浅。
唐代刘禹锡铭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唐代墨客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颂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与世浮沉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贤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墨客薛志鹏师长西席在《沁园春·台州除夕报国赋》中写道:
丁酉之初,夜宿台州,薄衣盈肩。
慕鹏飞霞艳,云开雾散;披风惊雨,执笔临篇。
残酷烟花,齐鸣鞭炮,海角天涯把盏欢。
凭栏处,看朦胧灯火,夜色阑珊。
江南偶客行单,据小房、清筝伴古弦。
忆万山飞雪,千松点翠;故乡情意,此处谁怜?
不惑之年,青春易逝,蜡炬成灰泪始干。
家国报,既承君义务,不惧无眠。
墨客在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之时,孤身一人,挑灯夜读,抒怀吟诗,忆过往年华,念双亲父老。笔墨含情,情真意切,表达了游子报孝家国的赤胆忠心。
墨客离家三十余载,苦心研讨古韵诗词,作品有:《三门希溪谷之春诗词600首》《西湖十景五绝100首》《宜川快意诗词100首》《归字谣200首》《滴血喷鼻香魂诗词200首》《中华捶丸组诗》《龙泉古今集》等格律诗词杂咏集多少。
学术研究: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将长期的诗词研究及诗词创作与蒙台梭利教诲相互领悟,研发《中华诗词根本纲要》一部,研发《中华诗词实用教具》十三系列一部。
花开四季,千姿百态。百味人生,如花似锦。清高淡雅如碧莲,繁花似锦桃花鲜。雍容华贵牡丹艳,霓裳丽影腊梅娟。花着花落总有序,春花秋月爱有缘。
【六】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一首首优雅的诗篇,一曲曲动人的词曲,一篇篇动听的美文,时而冲动大方忧郁,时而委婉动听。真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触。诗中自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不雅观,有千言万语的倾诉衷肠,有千山万水的不了情怀,有千奇百怪的大千天下,有尘凡滚滚的情面冷暖。诗喷鼻香浅吟,蝉歌树诵。墨客泼墨谱华章,古韵清新永流芳。
笑望碧空云卷飞霞流年逝水,闲看庭院花着花谢岁月峥嵘。宋代秦不雅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墨客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乎平凡的描述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普通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幽美的形象、深奥深厚的情绪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万千离愁,写尽旷世之恋,成为千古绝唱。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诗抒发了墨客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繁芜情绪,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沉着蕴藉,朴拙自然,表达了墨客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这首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冗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气势铿锵,气度雄浑,随处颂扬,经久不衰。
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落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嗟叹。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日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就寝,永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面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去世亦足!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同等。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述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墨客草堂生活的缩影。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抱负建立在墨客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根本上;而博大肚量胸襟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措辞极其朴实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民气弦。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意思是不管烈火若何无情地点火,只要东风一吹,又是各处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与大地共存,与风儿共舞,与清泉共饮,与飞易共旋,与大树同生。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致,写景抒怀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利用形象描述手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
这首诗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根本,环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间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响了作者繁芜而又抵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不雅观精神。
墨客把酒临风,高歌畅饮,万缕情思,尽在词行。笑问世间,淡然面对世事变迁。
诗以言志,词以抒怀,文以载道。一首好诗,汇聚了天地之华光蓄势诗心,霎光阴喷薄而出,普照生灵,追逐太阳的光芒,温暖照亮他人,穿越时空,直抵内心深处,给人以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品读唐诗宋诗,体会中原文学经典,感悟博大精湛的真切古韵,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悠久,真是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中原文明,我辈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