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爱古诗文

作者 杨利荣

【一】弁言

中华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化而成。
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彩陶上,就涌现图画和符号,这便是汉字的前身。
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公元前13世纪) 盂鼎及铭文 石鼓文(公元前7世纪)。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中国的诗词历经千年,依旧残酷生辉。
它润物无声,道尽了千百年来的人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千古绝唱。

在中华文明残酷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个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表示与象征。

随笔我爱古诗文

正如墨客薛志鹏师长西席在《七言排律中华颂160句》中所言:中华高下五千载,友爱邦交善意传。
残酷文明深似海,向来人物盛如莲。
长江滚滚孤舟尽,芳草萋萋曲径间。
浩荡长城城万里,黄河逝水水一帘。

偶读《蓦山溪》宋·史可堂

危阑看月,番做听秋雨。
一滴一声愁,似相伴,离人悲苦。
笼喷鼻香袖冷,独立倚西风,红叶落,菊花残,都是关情处。

如何排解,赖有高阳侣。
长啸酒垆边,且同赋、秋娘词句。
山翁醉矣,一笛小楼空,思往事,看孤云,目断征鸿去。

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
表达了作者秋日听雨,感怀往事之悲苦情思。

因读此作有感,特书写随笔一篇,与师长文友共品诗喷鼻香雅韵。

【二】开卷有益 诗喷鼻香流芳

走进唐诗宋词美文,感悟中华文化残酷经典,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家国情怀。
小的时候读着人之初,性本善,性附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作甚。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是讲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诲不同,彼此的习气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要专心同等地去教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也很难有所作为。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睬解礼仪,不能成才。
因此,学好古诗词,要从娃娃抓起。
少儿期间是影象的最佳期间,也是发展措辞能力的最好机遇。

在上中学的时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之作。

在中师教材里也有许多古诗词,我常常在深夜诵读,百读不厌。
在从教的生涯中,每节课前3分钟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诗词500首。

退休之前,一个有时的机会被浓浓的诗喷鼻香所熏陶,被小儿百姓的诗心所冲动,有幸在恩师的精心引领下,我又与古诗雅韵结下了不解之缘。
细细品读唐诗的醇喷鼻香,存心感悟宋词的优雅,尽情体会美文的脱俗,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粹经典,领略诗词雅韵的无穷魅力。

【三】借景抒怀 情景交融

月是故乡明,天涯度此生。
缕缕思乡意,悠悠家国情。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意境豪放而豁达,情怀乐不雅观而自傲,对明月的神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洒脱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样平常的措辞,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美学享受。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料了前句的“疑”字,表明墨客已从迷朦转为复苏,他翘首凝望明月,不禁想发迹乡也被这轮明月照耀,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写出墨客完备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丰富蕴藉,引人遐思。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才有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迎刃而解地直抒怀怀,把乡愁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

宋代词人柳咏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涯。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凄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末了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心为思念伊人而日渐瘦削干瘪。
全词奥妙地把飘泊异域的落魄感想熏染,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情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转,直到末了一句,才使原形大白。
在词的末了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四】托物言志 志存高远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极其成功地利用了比喻、夸年夜和想象的艺术手腕,构思奇特,措辞生动形象、凝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讴歌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指李白。
这首诗是借物抒怀的经典之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墨客青年期间,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
也曾担当杭州刺史两年多,后来又任苏州刺史一年多。
墨客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绪,江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藏在他的影象里。

墨客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便是他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
虽然离开江南良久,但是二心坎深处还是对江南难以忘怀,江南胜景仍旧在他的心中维妙维肖。
诗句表达了墨客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之情,也是对青春的回顾,对奇迹的留恋。
身体虽然老去,心还在怀念过往,人之常情,何况这是一个墨客小儿百姓之心的真情表白。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
墨客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壮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意味无穷。

唐代墨客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构思独具特色 ,牢牢环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述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占的宁静。
墨客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寓所,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空门超然脱俗的神秘境界。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墨客58岁时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他乡,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愉快。
墨客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对行程的描写,让读者自然感想熏染到墨客愉快的感情。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构造风雅,平仄起伏,抑扬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域的人的悲哀。
句法新奇,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
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浩瀚自然景物的光鲜形象和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清晰动听。

唐李商隐在《登乐游园》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怀的诗。
墨客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知足。
也是墨客热爱生活,执着人生,坚持空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表达。

薄暮落幕山中行,朝霞初始朝阳迎。
世间万物皆有爱,人间处处有真情。
人生须要温暖的陪伴,生命须要阳光的滋润津润。
只有乐不雅观向上,积极进取,方可生生不息,好梦成真。

【五】诗情画意 情怀家国

一花一天下,万物皆有缘。
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

散文《爱莲说》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托物言志,借景抒怀。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述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空想人格切实其实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梦想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生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行品质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还长于把阐述、描写、议论、抒怀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刚毅的品质,文中将象征“隐逸”的菊花、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君子”的莲花为难刁难比,感叹世上短缺隐者而多爱富贵者,也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清代学者査学礼一首《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
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诗句的大意是,秋收时节,丰盈的扁豆花和竹篱做伴,充满了对田舍田园生活的深深怀念和悠悠乡愁。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的梅花寓意人的高尚品质和不屈的精神,令人百读不厌,受益匪浅。

唐代刘禹锡铭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唐代墨客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颂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与世浮沉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贤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墨客薛志鹏师长西席在《沁园春·台州除夕报国赋》中写道:

丁酉之初,夜宿台州,薄衣盈肩。

慕鹏飞霞艳,云开雾散;披风惊雨,执笔临篇。

残酷烟花,齐鸣鞭炮,海角天涯把盏欢。

凭栏处,看朦胧灯火,夜色阑珊。

江南偶客行单,据小房、清筝伴古弦。

忆万山飞雪,千松点翠;故乡情意,此处谁怜?

不惑之年,青春易逝,蜡炬成灰泪始干。

家国报,既承君义务,不惧无眠。

墨客在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之时,孤身一人,挑灯夜读,抒怀吟诗,忆过往年华,念双亲父老。
笔墨含情,情真意切,表达了游子报孝家国的赤胆忠心。

墨客离家三十余载,苦心研讨古韵诗词,作品有:《三门希溪谷之春诗词600首》《西湖十景五绝100首》《宜川快意诗词100首》《归字谣200首》《滴血喷鼻香魂诗词200首》《中华捶丸组诗》《龙泉古今集》等格律诗词杂咏集多少。

学术研究: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将长期的诗词研究及诗词创作与蒙台梭利教诲相互领悟,研发《中华诗词根本纲要》一部,研发《中华诗词实用教具》十三系列一部。

花开四季,千姿百态。
百味人生,如花似锦。
清高淡雅如碧莲,繁花似锦桃花鲜。
雍容华贵牡丹艳,霓裳丽影腊梅娟。
花着花落总有序,春花秋月爱有缘。

【六】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一首首优雅的诗篇,一曲曲动人的词曲,一篇篇动听的美文,时而冲动大方忧郁,时而委婉动听。
真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触。
诗中自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不雅观,有千言万语的倾诉衷肠,有千山万水的不了情怀,有千奇百怪的大千天下,有尘凡滚滚的情面冷暖。
诗喷鼻香浅吟,蝉歌树诵。
墨客泼墨谱华章,古韵清新永流芳。

笑望碧空云卷飞霞流年逝水,闲看庭院花着花谢岁月峥嵘。
宋代秦不雅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墨客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乎平凡的描述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普通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幽美的形象、深奥深厚的情绪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万千离愁,写尽旷世之恋,成为千古绝唱。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诗抒发了墨客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繁芜情绪,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朴拙自然,表达了墨客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这首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冗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气势铿锵,气度雄浑,随处颂扬,经久不衰。

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落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嗟叹。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日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就寝,永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面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去世亦足!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同等。
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述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墨客草堂生活的缩影。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抱负建立在墨客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根本上;而博大肚量胸襟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措辞极其朴实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民气弦。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意思是不管烈火若何无情地点火,只要东风一吹,又是各处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与大地共存,与风儿共舞,与清泉共饮,与飞易共旋,与大树同生。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致,写景抒怀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利用形象描述手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

这首诗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根本,环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间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响了作者繁芜而又抵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不雅观精神。

墨客把酒临风,高歌畅饮,万缕情思,尽在词行。
笑问世间,淡然面对世事变迁。

诗以言志,词以抒怀,文以载道。
一首好诗,汇聚了天地之华光蓄势诗心,霎光阴喷薄而出,普照生灵,追逐太阳的光芒,温暖照亮他人,穿越时空,直抵内心深处,给人以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品读唐诗宋诗,体会中原文学经典,感悟博大精湛的真切古韵,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悠久,真是学无止境,学海无涯。
中原文明,我辈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