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纵然是自然界的风也有吹不到的地方。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便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东风不度造成的。
这里的东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央的时令变革,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时令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靠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熏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边界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由于玉门关恰好位于这条边界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津润了。

很多古诗细腻地描写了某地的景象特色,读来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东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等诗句反响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阳坡的太阳光芒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接管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
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该当是阳坡比阴坡高。
一样平常情形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
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把稳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由于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
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有的古诗描写了不同地区景象的差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景象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紧张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景象的垂直变革。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紧张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均匀每上升100米温度低落0.6摄氏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以是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又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解释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贱地区,涌现阴雨连绵的梅雨景象,反响了我国南方景象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涌现山色如洗、一派活气的美景。
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景象状况。

有的诗歌反响了一定的景象知识,表现了古人对景象科学朴素辩证的认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不雅观书有感》)等诗反响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事理及其运用。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运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集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紧张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
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由于黄河流经我国阵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黄河滨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释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诗歌鉴赏∣古诗词中的气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