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面

白居易一首冷门诗可以给我们供应一点思路。
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来宾》一诗中,白居易暴露出了“吃货”实质,他落笔便写: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他怀念起自己在苏州的光阴,曾经所熟习的夏至筵席。

在其很有名的《忆江南三首》里,白居易写怀念江南最能够勾起回顾的是杭州,其次是吴宫(苏州),而苏州影象里,他并未提及美食,只写难忘的美酒与美人——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一首冷门诗开篇提到两种夏至美食读完只想说想吃

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补上了苏州的夏至美食,如此,便全了苏州影象“三美”了。
他这两句写美食的诗句,读了令人唇齿生喷鼻香,只想说两个字:想吃。
这两句诗是:粽喷鼻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竹筒饭

这是两道什么菜?

后者是脆嫩鲜喷鼻香的烤子鹅。
虽然苏州的烤子鹅没有考试测验过,但烤鹅如今还是比较普遍的,而夏至吃鹅也有说法。
中医认为鹅肉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的功效,有的地方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

前者,则是用嫩竹子装米密封烤熟而成的“筒粽”。

我们如今的粽子,多用新鲜芦苇叶包成,在端午节食用。
成书于南北朝期间的《齐民要术》,其卷九引《风土记》注记录了古代粽子的做法及食用韶光:“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菰”也便是我们常见的茭白,用它的叶子裹上黍米,称“角黍”,端午、夏至均食用。

涌如今白居易苏州回顾里的是筒粽,泛着嫩竹的暗香。
妙的是,笔者在距苏州千里之外的四川,偏僻小山村落里也久久流传着一道美食:以嫩竹筒装上新米,豌豆,鲜肉,密封,放在火上烤熟,也便是我们所谓的“竹筒饭”。

竹子的暗香,米的暗香,肉喷鼻香,在火烤之后领悟,揭开竹盖……来不及等到家拿筷子,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用随意削成的竹片吃起来。
直至如今,仍常常怀念当年竹林间那竹筒饭的滋味。

竹筒饭

谁曾想,多年往后,在某个夏至日,在白居易的一首诗里,居然可以读到,超过那么久且远的时空,同样的美食,同样的怀念。
这种觉得,真的奇妙。

我们现在所熟习的东西,回溯到千百年前,可以从我们各朝各代的先人们那里找到源流。
以是,只管我们如今举头所看见的不再是古时的那同一轮明月,我们的认知,有从古至今代代流传的下来的,我们所食所住所用,有的曾涌如今古人的周围,它们带着古代的印记,依然生动至今——我们有一样的传承。

附白居易夏至全诗——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来宾》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喷鼻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