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选录《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地皮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个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选录《译文》:

“桃花林的尽头便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创造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模糊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溘然变得通亮开阔了。
渔人面前这片地皮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洁,还有肥沃的田地、俏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着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得意其乐”。

桃花源记之悉如外人译文有误

也曾看到有许多人提出质疑:桃源中人自秦朝就进入桃花源到晋朝,这么多年一贯没有外出,为何他们的衣服会和渔人的一样?我国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有各自的特点的?也有人提出质疑说:“可能他们中间有人外出过。
”,也有人反对说他们没有外出过,从文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可见他们确实没有外出过,那为何这样写呢?也有人说:是陶渊明虑构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完备一样?为什么完备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首先,我要说,有许多人提出质疑,这很好。
能够创造问题,敢于质疑古人,质疑名篇,很值得欣赏。
但是,我要说:千百年来的译文有误,或是传抄本有误,没有真正搞懂作者的本意:“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是说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部都和桃花源表面的人一样;而是全部像其余一个天下上的人。

此处之“外”,不是指表面之天下,而是指其余一个天下。
与世隔绝几百年,怎么可能和表面的天下完备一样呢?如此一来,全文贯通,尚存质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