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喷鼻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释】
⑴夕:日落的时候。
⑵四弦(xián):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
⑶罢:停滞。
⑷蛮奴:舞姬,婢仆。
⑸酃醁(línɡ lù):一作“酃渌”,美酒名。酃,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
⑹馀(yú):通“余”,残留。
⑺翠炉:翡翠色的水炉。
⑻蜡:烛炬。
⑼寒泪:悲惨的眼泪。
⑽珊瑚: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颜色鲜艳俏丽。
【写作背景】
《春夕酒醒》是晚唐墨客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写墨客酒醒后霎光阴的不雅观感,来咏史怀古,也表达出墨客内心的愁苦感情,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 译文】
伴酒的乐声停了,赴宴的人们散了;墨客不胜酒力,醉倒了。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喷鼻香味。墨客睁开蒙眬睡眼,呵,照明的红蜡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象悲惨的眼泪,一直地流,凝聚起来,竟化作了俏丽多姿的珊瑚样子容貌。
【赏析】
该诗表面上写墨客酒醒后霎光阴的不雅观感,实为一首咏史怀古诗。晚唐年代,对付历史的鉴戒,一样平常人的觉得已很迟缓了,而作者却故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味深长。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喷鼻香在翠炉”,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快,墨客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措辞的暗示浸染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蕴藉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墨客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墨客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旧扑鼻,“馀喷鼻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喷鼻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墨客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派之士,每每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墨客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笼罩不住内心的愁。手腕可谓极尽蕴藉、弯曲之能事。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溶解的残烛,彷佛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墨客利用拟人手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悲惨的出生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将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墨客得第前写的另一首诗《闲夜酒醒》作比较,会创造风格上的迥异。两首诗同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但与“朴涩无采”,措辞清新的《闲夜酒醒》比较,《春夕酒醒》却完备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喷鼻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俏丽多姿,辞藻华美,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落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今湖北天门人。一位道、儒兼修的学者。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师长西席、醉士等。晚唐墨客、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大众皮陆\公众。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叛逆,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叛逆失落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