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是盛唐期间有名的墨客,他的诗措辞朴实但意境深远。
尤其是他写西北边塞风光的诗篇更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可惜的是他的诗歌大多都已经失落传了,现存的仅有六首诗。

边塞诗人王之涣留诗仅六首凉州词成为绝句之最

这六首诗中有两首诗久负盛名。
一首便是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登鹳雀楼》,另一首便是本日为大家分享的曾被誉为唐诗七绝之首的《凉州词》。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吹起那杨柳,依然留不住我的朋友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写得尤为奥妙。
羌笛者就指的是胡笛。
是唐代期间少数民族演奏音乐利用的笛子。
杨柳则有两个含义,第一《折杨柳》枝是在当时非常盛行的曲调。
羌笛所演奏的便是这《折柳枝》曲。

第二、“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
由于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意思是说呀。
朋友将要远行,折下一枝杨柳为他送别,这个柳便是跟留是个谐音。

唐代风尚,常常是灞柳送别,那便是在长安的东边的灞桥送别客人的时候,每每折下一枝柳枝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
以是《折杨柳》即是一个曲调的名称,也是当时送别朋侪盛行的风尚。

王之涣:看看这边塞多辽阔呀,连东风都到不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这意思是说在这迢遥的边塞。
那胡笛、羌笛吹起了《折杨柳》曲,可是要在此间折一枝杨柳送别也是不能够的,由于此间是茫茫的大漠,是不可能有杨柳树的。

以是在征人防守边陲,这样非常凄恻而又孤独的情景下,彷佛连这笛声也在埋怨杨柳。
为什么要埋怨杨柳呢?由于在这个地方啊,是留不住人的。

以是“何须怨杨柳”,实际上是在自我宽解。
意思是说不要再发出这怨恨之辞了。
“东风不度玉门关”这边远的荒原,连东风都吹不到啊!
东风吹到了玉门关的关口上就止步不前啦,我们这些防守边陲的人,想要觉得到东风都很难的。

关于主播和课程:

康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点评高朋,《百家讲坛》讲师,师从当代诗词大家霍松林,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是精通书法、酷爱绘画的“康师傅“,喜好游历山水。
他的声音有满满的元气。
他读过很多书,但没有学究气。
康震教授倾尽二十多年诗学心得,在喜马拉雅上线《康震品读古诗词》课程,献给忙了一年的你,还有我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