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夙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厌倦了陪伴着先生长西席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背景 :1064年十仲春,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时创作的一首留别诗,夸奖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表达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紧密联系,简洁而凝练,深受广大读者喜好,成为了一句千古佳句。如今,它常被用来赞颂那些学识渊博、气度非凡的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译文:在残酷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背景:1073年初春,苏轼担当杭州通判期间,苏轼和好友同游西湖,溘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让他讴歌不已,于是便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这首诗第二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随处颂扬,成为西湖流传千年的广告词。这首诗也成为了歌颂杭州西湖最出名的诗篇。
《春宵》
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暗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韶光也十分宝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暗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朱紫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时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背景:1074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所写。徐州古时称彭城,在今江苏省铜山县内。诗的序是“七年仲春壬戌”。他此时刚从北宋的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调任到这个离京城不远的地方来,同时把家属也搬了过来。这时他的心情比较惬意,以是夜晚月下溜达,有感而发。
文章普通易懂,却又蕴含深刻的寓意,蕴藉委婉地表达了对付那些醉心于享乐、荒废光阴的人的训斥。尤其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句千古名言更是流芳百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回籍,小轩窗,正装扮。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究竟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哀悲惨。纵然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了,四处奔波的我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瞥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装扮。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便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了吧。
背景: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的正月二旬日,苏轼梦见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二人恩爱情深。十年后,王弗去世了,这给苏轼以很大的打击。词的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哀基调。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浮滑(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肚量胸襟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你会叮嘱消磨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叮嘱消磨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仇敌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仇敌,狠狠地射杀仇敌。
背景:1075年,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在一次打猎活动中,苏轼写下这首气势雄豪,淋淳畅快的词。这首词在境界上大大打破了北宋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对南宋辛派词人有很大影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饮酒(直)到(第二天)清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涌现的?我端起羽觞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本日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赤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去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全面。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然康健,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背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水调歌头》,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通过对玉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日?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玉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羽觞,凄然望着北方。
背景:1080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月下独酌,想起自己半生沉浮,一事无成。且流放本属无期徒刑,唯恐终生不复起用,于是写下了人生中最为凄凉的一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以为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以为。过了一下子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赛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生平。 略带寒意的东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转头望一眼走过来碰着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背景:1082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已经第三年了。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绝不在乎,泰然处之。该词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来抒发自己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上片紧张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洋溢着豪迈、豁达、乐不雅观的生活信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骚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沙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峭壁如云,惊涛骇浪剧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俏丽如图又如画,一韶光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浑风姿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洒脱地在谈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沙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犹如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羽觞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背景:1082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闷无从陈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感情。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期间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光阴易逝,因写下此词。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更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彷佛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拍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怀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散,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背景:1082年也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苏轼45岁。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苏轼在这里开垦了一片荒地,开始栽种庄稼,命名为“东坡”。一天苏轼饮酒晚归,但是家童都睡着了,迟迟不开门。于是苏轼只能在门前听浩浩长江东流。就在这时候,苏轼想到了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这首词写的非常有情趣,反响了苏轼豁达的精神。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原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常常倾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大家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颜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酷热的夏日使天下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迢遥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颜依旧,笑脸里彷佛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暗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该当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背景: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的好友王巩由于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熏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冲动,作此词以赞。
《题西林壁》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以是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孔,是由于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背景:1084年,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由九江,与朋侪参寥同游庐山。随后写下了这首哲理诗。以理写诗是宋朝诗歌的风格,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路子,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该诗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是哲理诗中的佳构。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早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早春江水的回暖。
背景:1085年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早春,大地复苏,竹林嫩绿,桃花初放,茼蒿冒新枝、芦芽吐尖,无不向人报告春的信息,显示了春天的活力,全诗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气息,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临江仙·送钱穆父》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你我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你远涉天涯,一贯奔忙辗转在这人间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日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羽觞太过凄婉。人生涯着就彷佛住旅舍一样平常,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背景:公元1091年,苏轼同时受到朝中新旧党人的“怨仇交攻”,主动要求外放杭州。在杭州任上,苏轼得知老友钱勰(字穆父)将要被贬到瀛州,想起三年前,自己曾在长安城门口为对方践行,如今再见又是别离,心中顿时百感交集。二人短暂的相聚之后,苏轼填词一首,为之送行。
《惠州一绝》
原文: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每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乐意永久都做岭南的人。
背景:1096年苏轼在惠州写作了这首诗,表现出他素有的乐不雅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熏风景的热爱之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随处颂扬。虽然苏轼身处困境,但他得意其乐,坦然面对,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庐山烟雨浙江潮》
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俏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不雅观的潮汐,很值得去不雅观赏一番。无缘去不雅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生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创造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便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便是浙江潮水。
背景:晚年之作,一日,苏轼到了庐山。名山大川,气候万千,这天,天朗气清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登山访寺。走近一座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木蓊郁,粉墙洁白,一个老僧迎了出来。“叨教檀越,是东坡居士吗?久仰,久仰。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请檀越为我寺,赐下墨宝。”苏轼接过小僧所奉笔墨,未加思虑,就着粉墙,写下了这首诗。把人生分为的三个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杏花凋落未尽,枝头初结青杏。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环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逐步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侵害。
背景:这首词写于什么时候还有很大的争议,大概是被贬之后的作品。词的上阕写暮春的景象:花落残红、杨花漫天、芳草萋萋。过片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写得比较哀怨,是苏轼中比较少有的。
《自题金山画像》
原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生平流落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便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背景: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到常州居住。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这里苏轼用“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两个典故描述了自己的内心状态,这两个词语源于《庄子》。他用“心如去世灰”这样的话语,一样平常情形下我们可能会以为这是对自己的贬低,如果别人用这样的词语形容你,可能还会引起烦懑。然而,在庄子的哲学里,这实际上是一种境界的表示。这是墨客生命末了阶段的作品。精髓精辟概括了他生平的悲惨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纵。
回顾往事。唯存贬谪。其遭际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当我们理解了苏轼的经历、心境后,才能理解,他为何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样凄凉的句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