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按曲谱来写词叫填词
按字数的多少
词可分为
小令(58字)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
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
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以双调最为常见
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难以将其划入小令或是中调,因此,不能用数字来方案词调。数字只是一种笼统计效词牌的格式。
二、调式
词调最夙兴源于民间曲调
包括爱情歌曲、劳歌、祀神曲等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
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
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
唐宋时,词与曲结合
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
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比较,音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
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差异长调是依词的是非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
“慢”即慢曲,每片8拍。
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
“引”和“近”每片6拍。
词的调式变革还可表示在“转调”上,办法有“偷声”“增字”“减字”“摊破”等。
(1)“令”,最初某个词牌加称为“令”,似与行酒令有关,其格式并无变革。
例如:
《浪淘沙》又称《浪淘沙令》
《谐谑》又称《谐谑令》
后来,一样平常把字少调短、节拍较匆匆的词称为“令词”,
例如:
《十六字令》
《三台令》(24字)
个别的长调也称令。
(2)“引”和“近”,这两个字都有引长、扩充的意思。近词又叫“近拍”。引词和近词,一样平常比原词较长,节奏较慢。
例如:
《千秋岁》71字
《千秋岁引》则为82字
《诉衷情》45字
《诉衷情近》则为75字
(3)“慢”,即“慢曲子”的简称,指唱起来节拍较慢。慢词的字数一样平常比原调的字数多得多。
例如:
双调《浪淘沙》54字
《浪淘沙慢》扩为三叠,132字
《雨中花》50字
《雨中花慢》则是100字
(4)“摊破”,即“放开”“裂开”的意思。为了适应乐曲节拍变动的须要,有时词人对原调的字数有所增加,或破一句为两句,随之,在构造和用韵上也可能有所变动,而形成别体。
例如: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景象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摊破浣溪沙
唐·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宛如彷佛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便是“摊破”。
(5)“匆匆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词调别体。增字,使得两个韵脚之间间隔较远了,节拍变得疏松,有必要匆匆节短拍加以调节,因此,这类词调便称为“匆匆拍调”。
例如: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匆匆拍丑奴儿
朱敦儒
清露湿清香,想瑶台,无语悲惨。
飘然欲去,依然是梦,云度银潢。
又是天风吹淡月,佩丁东,携手西厢。
泠泠玉盘,沉沉素瑟,舞遍《霓裳》。
此调亦名《采桑子》,同调。正体的高下片各4句3韵,而“匆匆拍”体两片各6句3韵,第二、三韵之间隔了3句,共12字,当然演唱时有匆匆节短拍的必要了。
(6)“减字”指减少原调的字数,又改变句式和用韵而其余形成的词调。
例如: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悲惨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声风竹敲新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已烬。
(7)“偷声”也是一种由于减字并改变原调句式而另成的词调,与“减字”调基本相同。不过,它侧重于用韵的变动。
例如:
偷声木兰花
北宋 张先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
目送斜晖,燕子双高蝶对飞。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
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与原调(见上)对照,可以看出这个“偷声”调“偷掉”了6个字,同时用韵也由仄改成平。
(8)“转调”对原调增字破句并变换宫调所形成的另一种词调。
例如:
踏莎行
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转调踏莎行
南宋 赵彦端
宿雨才收,余寒尚力。牡丹将绽也、近寒食。人间好景、算仙家也惜。因循尽扫断、蓬莱迹。
旧日天涯,如今咫尺。一月五番价、共欢集。些儿寿酒、且莫留半滴。一百二十个、好生日。
两调的4个4字句保持不变,原调的6个7字句,“转调”后分别变为8字句和9字句,而且多指用2韵。
(9)“添字”对原调某些句子增加字数,但不破句,这样形成的另一词调,叫“添字”调。
例如: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对原调《丑奴儿》上、下片末句7字各增2字,然后分割为4字的和5字的2句,而形成别体。
总而言之
摊破、匆匆拍、减字、偷声、转调、增字等词调,都是曲子词在演唱时,因乐曲节拍的变革而派生形成的,是产生“同调多体”情形的紧张方面。
转调往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方面均有变革。
例如:
《踏莎行》本为58字
《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
《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
《减字木兰花》在高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以上便是今晚分享的词的体式与調式内容。
黄鹤诗苑
下一课:诗词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