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诗词达人,记得动动手指关注我哦!

本日我和大家分享4首写儿童的诗词名篇,展示成年人眼中的儿童,惊艳了千古!

第1首,《闲居初夏昼寝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墨客杨万里,诗写的是初夏,比较应景。
杨万里这首诗紧张不是写儿童,而是要表示悠然自得之趣,显示他对付生活的知足与惬意。

4首写儿童的诗词名篇展示成年人眼中的儿童惊艳了千古

此诗之妙,在于杨万里用“儿童捉柳花”的儿童行为来衬托自己的生活和态度。

儿童是没有烦恼的,捉柳花是没故意义的。
可是儿童捉柳花却如此愉快,如此热衷。

最妙的是,这种场景对成年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可是,杨万里用了“闲看”二字,表明他是看得津津有味的。

那么杨万里为什么会如此在意这种儿童的行为呢?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出自天性,不带任何功利,表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身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身为成年人的杨万里,说是闲适,内心并不能真正闲适,以是他的“闲看”,事实上是一种艳羡,是一种“求而不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繁芜感情。

第2首,《还乡偶书》: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墨客贺知章。
成年人看儿童,最欣赏的便是儿童的高枕而卧。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诗写活了儿童的纯洁,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子蹦蹦跳跳跑过来,用奶声奶气的话讯问着面前的陌生人:“老爷爷,你是哪里人呀?”

对儿童来说,他们是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天下,用毫无心机的态度来感想熏染天下。

而对付贺知章来说,垂老还乡,人事全非,家乡反如陌生之地,再感想熏染到孩子们的高枕而卧,心中之颠簸,自是万丈狂澜。

这首诗分明写了多个比拟:儿童的笑与贺知章的苦笑,儿童的兴旺生命力与贺知章的朽迈,儿童的心天真念与贺知章的感慨万千……

第3首,《清平乐·村落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虽然名为豪放,但辛弃疾写了不少婉约清新之词。
比如这一首词,写出了村落庄生活的悠然自得,展示了辛弃疾另一种生活的侧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中写了辛弃疾三个儿子,大儿和中儿都已经帮助承担家务与农活了,而最小的儿子却还是一脸可爱的儿童样子容貌。

一个“卧”字,炼字精妙,把小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样子容貌,写得淋漓尽致。

我们看辛弃疾的用词,为什么“最喜小儿”呢?

大儿和中儿帮助家里干活,辛弃疾没有“最喜好”,反而最喜好、最满意一个不会干活不会帮忙的小孩子。

难道只是由于偏幸喜好小儿子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
那是由于辛弃疾在儿童身上,感想熏染到了生命的美好,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情景。

对辛弃疾这个成年人来说,虽然田舍生活的确闲适,但是现实各类,烦恼重重,并不会由于闲适而消逝。

换句话说,这种闲适依然还是暂时的。
要不然,辛弃疾也不会写下那么多豪放词。
如果真能内心沉着,为何年夜方冲动大方呢?

以是,内心颇不平静的辛弃疾,看到了真正内心沉着的小儿子,感想熏染到儿童身上的活力与清闲,他以为这是最可宝贵的,以是才会“最喜”。

第4首,《村落居》: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墨客高鼎。
高鼎毫无名气,但是这首诗却流传千古,足以留名青史。

大概是由于墨客没有什么名气,大家也不会像解读辛弃疾词句那般探究闲适背后的壮志难酬,而是直接欣赏诗句里的生活意见意义和清闲快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鲜活写出了儿童玩闹放鹞子的情景,用语简洁,明白如话,却耐人寻味。

诗句写了儿童迅捷麻利的动作、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写了春光之好,写了村落庄生活之乐趣,写了墨客的自我知足。

毫无疑问,成年人眼中的儿童,既有儿童本身之魅力,也展示出成年人不同的心境,仔细玩味,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家还知道哪些好诗词呢?你们自己有创作过诗词吗?欢迎留言哦。
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随意马虎,也希望大家多多讴歌,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