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像南宋文学家周紫芝所说:自古墨客文士,大抵皆祖述古人作语。
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有出处,而且特色很明显。

一、王安石咏梅改编于这首南北朝的咏梅诗

最早的咏梅诗,我们在诗经中就能看到,到了魏晋南北朝,咏梅的诗逐渐多了起来 。
王安石的这首咏梅诗便是从南北朝的一首诗化用而来。

《梅花落》(乐府诗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的咏梅诗原来是改编自这首诗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喷鼻香来。
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
织书偏故意,教逐锦文回。

这首似曾相识的《梅花落》来自于郭茂倩《乐府诗集》,郭茂倩是与王安石同期间的人物,他的这本书收录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作品。

二、《梅花落》的作者是谁?

不过这首《梅花落》常常被标注是苏子卿的诗,这就让人犯狐疑了,苏子卿便是汉朝的苏武,他被强行扣留在匈奴时和李陵结为好友。

苏武鸿雁传书往后,汉朝青鸟使接回了苏武,而李陵由于汉武帝误解其主动屈膝降服佩服,被夷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因此李陵再也回不了汉朝,两个人在分别时,留下了不少相互赠别的诗篇,这些诗被称为苏李赠答诗。

苏李赠答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著《文选》 ,个中收录有《李少卿与苏武》诗3首及《苏子卿诗》4首,唐朝徐坚的《初学记》、欧阳询等人编撰的《艺文类聚》都记录了几首苏李诗。

之以是说这首诗作者是苏武值得生疑问,是由于这种系统编制的诗不可能出自汉朝,这种具备了早期格律诗特点的作品,最早也只能涌如今南北朝的齐梁期间。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喷鼻香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
织书偏故意,教逐锦文回。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三仄尾是变格以外,都是标准的格律诗句式,只有第一句和第二句失落对而已。
这种不标准的五律常常涌如今初唐以前,肯定是早于王安石期间,但是可以肯定不是苏武的诗。

二、从王安石看古人的化用

读过这首诗,纵然没有什么诗词根本的人,也能看出王安石的化用痕迹。
个中古诗“秪言花是雪,不悟有喷鼻香来 ”被王安石化用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的第3、4句“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被化用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化用之后的作品更加简洁,主题更加突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咏梅》

关于古人的借用和化用,老街以前写过不少文章。
常常举例的便是几位古人关于这方面的评论。

在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中,有一个男主角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他在日本可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
这个人法名叫做遍照金刚,一样平常称之为空海和尚。
这个空海法师于延历二十三年(804年),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学法。
回到日本后,空海和尚写过一本《文镜秘府论》,记载了在本日在中国已经失落传的唐朝诗歌理论。

个中有一段说唐朝墨客有个好习气,随身带有古人诗歌的手抄本,自己作诗的时候如果苦思不得,就打开“锦囊”看一看: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
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

大家都知道唐朝李贺出门喜好带一个诗囊,写好的佳句就放在诗囊中待会,然后连句成篇修正成诗。
没想到墨客们还要带一个“随身卷子”,做不出诗来,赶紧拿出来,看看古人怎么作诗,不知道李贺是否也在诗囊阁下也放一个“随身卷子”。

看来王安石也有个“随身卷子”,不过才思敏捷影象力好的人,自己的大脑便是一个“随身卷子”,很多能够口占一绝的人,肚子里的学问便是一个小百度。

不仅仅唐人如此,历朝历代的墨客由于熟读古人诗书,自己创作时不免会有古人的影子。
上面引用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的这句话来自《竹坡诗话》:

自古墨客文士,大抵皆祖述古人作语。

北宋的黄庭坚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黄庭坚说,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不过后人读书少,不知道作者诗文的出处,误以为是老杜和韩退之自己的措辞。
例如王安石这首诗,我从小以外是王安石自创的,后来才创造原来是改编的。

三、古人的借用与化用

不过借用或者化用古人作品,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晏几道的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直接把别人的句子一字不改拿来用了,这两句因晏几道而有名,反而是原作者五代期间的翁宏默默无名。
如果不是晏几道的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样的佳句就被埋没了。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旁观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晏几道是直接搬运借用,古人化用的情形就更多了。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提及了杜甫的化用:

张燕公“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即杜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所本 也;“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即“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所本也。

张燕公是初唐著名的宰相张说 ,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时期前期的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被并号称\"大众燕许大手笔\公众。
“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出自他的《和魏仆射回籍》

富贵回籍国,光华满旧林。
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
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
众芳摇落尽,独占岁寒心。

杜甫的这首“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是《天末怀李白》第一联。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翁方纲阐明说杜甫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虽然出于张悦“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但是杜甫的“凉风起天末“意境更加高远,是”点铁成金“的化用。

四、王安石的点铁成金 :

点铁成金出自于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中的一段话: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熏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文字,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大众

从王安石的化用来看,他舍弃了《梅花落》的后面多此一举的后面四句:

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
织书偏故意,教逐锦文回。
《南北朝梅花落》

仅仅留下了前面四句: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喷鼻香来。
《南北朝梅花落》

这样节选确实犹如黄庭坚所说具有点铁成金的浸染,古人作诗,同样写一个主题或者一件事,有人简洁,有人臃肿。
例如王维和王绩的诗。

家乡的人来看墨客,二人寒暄的环境被墨客记录下来,王维是这样写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而王绩不同,洋洋洒洒,写成了一个长篇《在京思故宅见村落夫问》:

旅泊多年纪,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财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祗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宅莱。

别的不说,这么长的作品,至少不可能入选小学教材。
王绩为什么还不如骆宾王出名,小孩子可不知道什么初唐四杰和《讨武檄文》,他们知道《咏鹅》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不过王绩确实写得有点繁琐了,反而不如王维点到为止,不说破反而更故意蕴。

结束语

常常借咏物诗抒发胸中所想。
写这首诗时 ,听说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意气消沉, 退居钟山。
此时王安石一定是读到或者想起南北朝的这首《梅花落》,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咏梅诗。

至于王安石是不是也带有”随身卷子“,老街就不知道了。
我们本日作诗更加方便,由于大家都有手机,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古人如果知道,岂不是要倾慕去世?

@老街味道

苏轼浩瀚豪放旷达的词中,你最喜好哪一句?

莲花似六郎 六郎似莲花 一篇短文读懂诗词创作中的拟人与拟物

飞红万点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诗词创作如何用好明喻隐喻和借喻

这5首元朝的词放入宋词三百首中 您能分辨出来吗?

被苏轼笑话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张三影 实在还有几十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