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词没见几篇流传的范仲淹何以谓之“文正”呢?

范仲淹虽然不是“八大家”之一,但他的《岳阳楼记》却是随处颂扬的名文。
在中原大地上,凡上过初中的人,都能背诵出这一千古佳篇。
尤其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至今仍是中国古代有名度最高的人生格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真可以说是不朽之句。

范仲淹流传下的词仅有五首,却是首首经典,成为各种宋词选本必选之作,俨然是一代大家。
当时的宋词还没有摆脱五代绮丽柔媚的风格,而范仲淹的词却开阔英气,舒朗遒劲,透出政治家的胸襟和秘闻,这让和他同期间的晏殊、稍晚一点的欧阳修都无法比较。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的五首诗词首首经典胸襟广阔伟人也赞一直口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思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先由上而下,天高云碧,黄叶飘飘;再由近及远,秋水淡淡,寒烟氤氲,山映斜阳,水波连天,而一望无际的芳草,则延伸到斜阳之外。
碧天、黄叶、寒烟、斜阳、芳草,交织成一幅旷阔的秋天景色图。
过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有写景转入下片的乡愁。
词人站在高楼之上,他不堪明月、高楼、独身的诱发,难以入眠,只得借酒消愁,而“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不禁泪湿衣襟。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说得何止是乡愁旅思,更饱含着无尽的人生忧患呐!

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在西夏称帝,年夜志勃勃进攻北宋,与宋朝发生了战役。
1040年,宋朝在连续失落利的情形下,叮嘱消磨范仲淹去驻守延州。
范仲淹整顿州兵,实施屯田,才使形势稳定下来。
便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苏州人,后在中原为官,他用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既道出塞下与内地环境的不同,也交代了韶光和地点,那恶劣的环境让大雁都毫无留恋的匆匆拜别。
大雁南去,马鸣风萧,号角连天,长烟落日,孤城紧闭,气氛如此肃杀,环境如此艰巨。
而在这万里之外戍边的将士呢?那一杯浊酒怎能解掉万里乡愁呢?在这“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夜晚,谁能睡着呢?满头白发的将军,满眼泪水的征夫,他们都在思乡啊!
而“燕然未勒”,他们是不能回去的。

这是宋词中的第一首边塞词,也是宋词中最早的豪放词,对后来苏轼扩大词的表现领域,起了很大的借鉴浸染。

《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被多年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纭坠叶飘喷鼻香砌,夜寂寒,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闪动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寒夜寂静,落叶飘零,月华如练,泪深于酒。
全篇写“思”,却却全篇未见“思”字,很是精妙。
情中有景,景中蕴情,字字句句洋溢着词人的缕缕愁思,反复吟诵,荡气回肠,极有传染力,许昂霄评其“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间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全篇都是口语,笔调诙谐诙谐,看似鼓吹无为、及时行乐,实在是词人因改革受挫的苦闷生理反响,为词中之别调。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芦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虽为应制之作,却写的文采飞扬,尽显旷达的思想,尽显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仅存五首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千古传颂,《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也是词中佳构。
毛泽东主席曾说:“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既苍凉又幽美使人不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