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牡丹别名木芍药、洛阳花、谷雨花、鹿韭等,属毛莨科多年生落叶灌木。牡丹花雍容华贵,国色天喷鼻香,关于牡丹的典故和诗词很多,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也都有充分的表达。牡丹的历史渊源也比较深厚,在大唐,便是盛世之花,众花之王,家喻户晓。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不雅观赏牡丹,题匾“国花寺”,可见在清朝就被戴上国花的桂冠。这里我想以吟诗作词的办法,来说说关于牡丹的一些典故和历史渊源,寓教于诗,不亦乐乎。
【七绝三首】牡丹吟
南郭居士
其一
才入芳园人已醉,百花丛里自天喷鼻香。
洛阳城外公孙早,尽赏诗仙笔下王。
【典故】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民间传说百色牡丹搜集洛阳的缘故原由,是由于武则天一道诏书怒贬的结果。牡丹被贬洛阳后,洛阳人把牡丹小心翼翼地植入家中,精心栽培,百般怜爱。牡丹终不负众望,争展娇容,在洛阳扎下了根,家家养,户户传,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从此洛阳牡丹名传天下。
其二
沉喷鼻香亭上倾城色,羞得春光不剩多。
君宠花王资质艳,谪仙醉倒赠诗歌。
【典故】沉喷鼻香亭的故事:古代长安兴庆宫里有一组园林式建筑,是供唐明皇和杨贵妃夏天纳凉避暑的地方。听说它全部是用一种名贵木材沉喷鼻香木建成,故名沉喷鼻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喷鼻香亭畔赏牡丹,兴致甚酣时,便急召诗仙李白进宫为贵妃作诗。只管李白醉意朦胧,但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便是个中名句之一。
其三
迟迟上苑为哪般,岁岁芳菲四月间。
不与一人邀媚宠,洛阳此去更开颜。
【典故】牡丹花被贬洛阳的传说:唐武后则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乘酒兴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遑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花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直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傲首绽放,这更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又敕令烧去世牡丹。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天反而开的更盛,因此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捣练子二首】牡丹谣
南郭居士
其一
梦里笔,醉中颜,妃子思君知那般。
万紫千红独宠汝,牡丹一艳百花眠。
【典故】贵妃与牡丹:唐朝时有着一种社会风气,便是在花卉之中特殊地崇尚牡丹。由于唐人以富态丰满为美,牡丹端庄艳丽雍容华贵,正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因此他们便尊推牡丹为"花王"、"国色"。每当春末夏初都要在京城举办声势浩大的"牡丹花赛",以此来显示国运升平的景象。唐玄宗李隆基在每次和大臣们不雅观赏牡丹的时候还要饮酒咏诗,并配以歌舞助兴。有一次玄宗和爱妃杨玉环玩赏牡丹,他看着杨贵妃心里就想,牡丹是"花中之王",而杨贵妃更是美人中的美人,也是"花中之王",更可与牡丹比较美,于是传旨在他和杨贵妃常玩乐的华清宫广栽牡丹。从此提及牡丹,人们就会联系起杨贵妃,而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更是推波助澜,“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让贵妃与牡丹的联系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华清宫外骊山西南还有一条"牡丹沟",听说便是当年唐玄宗为了爱妃大量栽植牡丹的地方。
其二
说武后,道长安,春夏之交不雅观牡丹。
不到洛阳心不去世,偶知成县此花繁。
成县牡丹:这里顺便宣扬一下家乡陇南的成县,从五月开始,成县牡丹就陆续开放,争相斗艳。目前该县已栽种油用牡丹、不雅观赏牡丹2万亩,形成了两条赏牡丹花路线、十余个不雅观花点。成县不但是风光秀美的旅游佳地,牡丹家当也成为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央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种报刊及网络平台揭橥。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当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