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二,龙举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活气勃勃。在我国民间,有“仲春二,剪龙头”的说法人作为万物之灵,在这一天修剪头发,自然有寓意。
我国民间有“正月剃头去世舅舅”的说法,这当然是封建迷信,不敷为道。但人们一样平常都是剃头过新年,正月不理发,然后到“仲春二剪龙头”,俨然约定俗成的习气。
仲春初二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举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康健发展,终年夜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从头开始,希望就此带来好运,统统顺风顺水,大吉大利。
让我们穿越到古诗词里,看古人如何描述理发这一“头等大事”。
韩愈: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送惠师(唐)韩愈
惠师宝塔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送惠师》是韩愈的一首五言古风,全诗篇幅较长,这里只摘录其开头八句。如果读者把这八句当成五言律诗来读,就会创造它不太符合律诗的哀求。
事实上,古风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都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
《送惠师》诗题有注释:“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惠师即元惠也。”
韩愈在广西连州,与释景常、元惠两位大师一起嬉戏,颇为意趣相投。临别之际,韩愈依依不舍,写下洋洋洒洒上百言的古风
“脱冠剪头发”,指元惠15岁剃度出家,云游四方,阅历颇为丰富,深得韩愈讴歌。
韩愈出身贫寒,3岁丧父,由嫂嫂抚养终年夜。他成年后曾经4次参加科考,均名落孙山。
韩愈28岁时,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举,开始仕途生涯。后来曾经身居高位,同时还是文坛领袖,但他礼贤下士,朋友圈十分接地气,对包括和尚在内的三教九流的人,都十分尊重。
苦吟墨客贾岛出身贫寒,也“脱冠剪头发”,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和尚。韩愈不仅帮他把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考虑”之间做取舍定夺,还劝他参加科考,在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王建: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贻小尼师(唐 )王建
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身轻星期稳,心慢记经迟。
唤起犹侵晓,催斋已过期。
春晴阶下立,私地弄花枝。
唐朝墨客王建的《贻小尼师》,写的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萝莉,刚开始削发为尼。但她还完备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常常忘却了自己的新身份 。
“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刚刚剃光了头发,但她的眉毛还是那么浓黑。
“身轻星期稳,心慢记经迟。”小尼姑身轻如燕,在佛前作揖,比起老尼姑来轻快多了。但她影象力彷佛有点不在线,总是记不住每天要念的经文。
“唤起犹侵晓,催斋已过期。”小尼姑早上还有些贪睡,叫几次也没有起床,起来时完美错过了早上斋饭的韶光。
“春晴阶下立,私地弄花枝。”春暖花开,庵前台阶下的树木着花了,小尼姑凡心未泯再加上童心未泯,在那里把玩花枝,全然把师傅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老尼姑假如非常严厉,这小尼姑一天都不知道要被训斥多少次了。
出家人剃去三千烦恼丝,就该当不问世俗事,一乾二净,安心修行。然而小尼姑出家,肯定不是出于志愿,多数是因其家人做主,或者说是为其他缘故原由所逼。
《贻小尼师》与其说是一个小尼师的素描特写,不如说是佛教对一个天真天真小萝莉的无情摧残。
蒲寿宬: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
感兴 [宋] 蒲寿宬
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
不见结发人,惆怅空缺头。
君留白发种,种作一段愁。
茁哉秋蓬根,念此春荑柔。
宋朝墨客蒲寿宬的《感兴》,描述的是他早上起来梳理头发时思念亡妻的情景。
“晨起自理发,握发双泪流。”诗中的理发,该当是梳理头发,而不是自己给自己修剪头发。
在我国古代,无论男女,都盛行留长头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不能够随便剪的,否则便是大不敬、大不孝。
古诗词中的“理发”,多为梳理头发,而不是剪头发。古人剪头发一样平常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削发为僧(尼),一种是削发明志,还有一种是慧剑暂情丝。
古时候还有这么一种情形,有情人离去时,女子每每要剪下一缕头发赠予男子,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刚毅不渝,也希望对方见发如见人。
结发夫妻不能共白头,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无限思念,尤其在梳理头发的时候。
像蒲寿宬的《感兴》一样,以描述梳理头发的情景来怀念亡妻的情景,还有苏轼的名作《江城子.记梦》,里面有“小轩窗,正装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不过这是记叙苏轼在自己梦中,已故的妻子王弗,还在窗前装扮,仿佛依然活在生前时一样。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很随意马虎让人动容。
像蒲寿宬的《感兴》一样,古诗中的很多“理发”,并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剪头。
如刘克庄的《四快图》:“一人筅耳手不柱,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
又陆游的《怀王美》:“理发侵霜白,酡颜借酒红。故人千里别,何日一樽同!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小结:
诗仙李白有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头发被誉为三千烦恼丝,剪发便是剪去烦恼,从头开始,开启好心情。
纵然在古诗词里,理发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剪头,但细细品味古诗词里的理发,你会创造,在梳理头发的同时,古人又何尝不是在梳理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