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经历史发展,七夕被授予了“牛郎织女”的俏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诗词赏析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
图书馆特约请广大读者一起赏析“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主题中华诗词,让我们回归传统,一起走进七夕节,在古诗词中感想熏染中国传统节日博大而精湛的文化内涵,理解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赏析

七夕品诗丨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华诗词赏析

鹊桥仙

[宋] 秦不雅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通报着相思的愁怨,迢遥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赛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同床异梦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死心塌地,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此词是一首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去。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怀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幽美的形象与深奥深厚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议论自由流畅,普通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馀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彷佛瞥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不雅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乞巧》是唐代墨客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便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办法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上苍。
开头两句阐述的便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纭情不自禁地举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由于这一俏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欲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目了然,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墨客在诗中并没有详细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表示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七夕

[唐] 李贺

别浦目前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译文]天河模糊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乌鹊拜别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间情侣望玉钩。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赏析]此诗首联作者通过比拟,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腕,表现出韶光的推移和作者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颈联着想天外,利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实在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
全诗构思新奇,抒怀深细,措辞工致,妙语天成。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卧寝宫瞩目牛郎织女星。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时时扇扑流萤,排解心中寂寞,反响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