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清晨,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贯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清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美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磋商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落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以是诗味醇永。墨客要表现他喜好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弯曲。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墨客选取了清晨睡起时霎光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墨客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抽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墨客捉住了这一霎时,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墨客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墨客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边那里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东风春雨,纷纭洒洒,但在安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墨客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喷鼻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活气勃勃的。它写出了墨客的感想熏染,表现了墨客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实在,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面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时令,写春眠的喷鼻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墨客睡得真喷鼻香,以至朝阳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墨客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清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活气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度。三句转为写回顾,墨客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面前,遐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各处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墨客把爱春和惜春的情绪寄托在对落花的嗟叹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墨客对花木的担忧。韶光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奇妙变革,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措辞夷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墨客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贯注着墨客的生命,跳动着墨客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村落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仲春,村落庄前后的青草已经逐渐萌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彷佛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犹如烟雾般凝集着。杨柳彷佛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致中。
村落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鹞子放上蓝天。
注释
村落居:在村落庄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鹞子,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鹞子。鸢:老鹰。
鉴赏
首联写韶光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屯子特有的妖冶、迷人的景致。早春仲春,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畅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扭捏。“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想熏染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面前也彷佛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落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优柔而苗条,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旁边摇摆。墨客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范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鹞子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鹞子。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鹞子,使春天更加活气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墨客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气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落居》这首诗写的是墨客居住屯子亲眼看到的景象,墨客勾画出一幅活气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墨客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腕,将早春仲春的勃勃活气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畅的感情,字里行间透出了墨客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颂。
创作背景
墨客晚年遭受媾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屯子。在阔别战役前哨的村落落,宁静的早春仲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传染的墨客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洪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时停滞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解释牧童的歌声洪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
墨客在旅途的路上瞥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愣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墨客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溘然高昂,旋律溘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样子容貌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清闲清闲、高枕而卧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险些完备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切实其实不知道世间还有“忧闷”二字。正由于心中欢快,才不禁引吭高歌,乃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旧是连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生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故原由,也是全诗的迁移转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创造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情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革: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瞩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警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腕,牢牢捉住小牧童一霎光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洁可爱。
这是一首反响儿童生活的诗篇,墨客在诗中赞颂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墨客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荡;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色,显得特殊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革,写得既溘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巧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革中得到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措辞,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若何捕蝉,捕到没有,墨客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想熏染,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措辞浅近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不雅观全诗,它所描述的和平、宁静和幽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清闲和天真天真的牧童形象,表现了墨客的一种“真脾气”。墨客曾经说过 “墨客者,不失落其小儿百姓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述、所刻划的,正是墨客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几次再三强调的“真脾气”。
小池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好晴天和风的柔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伸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统统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妖冶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动听。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景致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细、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由于爱惜丝毫,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彷佛它是喜好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采。三、四两句,墨客彷佛一位高明的拍照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料,逼真地描述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见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夷易普通的措辞,描述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长于捕捉景物的特色及稍纵即逝的变革,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好晴日的温顺。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响了这一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