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投罗网的小黄鹦鹉
很粘人,应是别人的手养鸟
我与家人都喜好小鸟,家中还养了三只绿桃鹦鹉。于是我将这只飞丢的“小黄”送回家。放工后创造小家伙自来熟,和人很亲近。但家中原有的三只绿桃对外来的小黄却不太友善。先单养几天后再放入笼中,特作打油诗以记之:
拾鸟诗 老尹
今晨上班事多怪,一只鹦鹉撞肚量胸襟。长安路上车流急,卧于包上久发呆。此鸟羽色燏煌煌,应为稚鸟试飞行。料是他人手养鸟,飞失落主人痛断肠。不识归途命堪忧,野外很难活太久。恰逢家人皆爱鸟,已有三宝加一宝。
家中原来的三只绿桃小鹦鹉
唐诗中有许多关于鹦鹉的经典名篇,比如以下九篇:
鹦鹉(其一)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豪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本诗创作韶光为公元826年,创作地点为苏州。这一年大唐王朝政局动荡,十七岁的小天子唐敬宗李湛被宦官行刺,二弟李昂登基,是为唐文宗。
此时的白居易在苏州为官。白居易为官正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同时,白居易(字乐天)具有极其敏锐的政治敏感性,面对动荡的政局他无能为力,只能避而远之,等待明君的涌现。以是,白乐天的生平几次在政局大变前哀求外放,但始终没能等到大唐复兴梦的实现。
虽然在外地为官减缓了政治地震对自己的影响乃至是伤害,但一贯想为国家、为君主、为百姓干事的白居易内心却是非常忧郁的,正犹如250年之后的苏东坡的经历一样。这种情形下,白乐天常常用写诗排解心中的忧郁,造诣了他唐朝第一墨客的地位,诗词产量近五千篇,居唐朝第一,许多诗词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深受百姓、官员与皇族喜好,并“远销”日本、朝鲜等国,白居易是当时的诗词国际名星。
在《鹦鹉》这首七律中,白乐天表面上是用鹦鹉比喻失落去自由的歌舞妓,实则上是比喻犹如自己一样想为国家效力的人士,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与不自由的政治环境而无能为力的无奈。
通过七律《鹦鹉》我们也可以理解到,隋唐期间的陇西是产鹦鹉的,并且是名贵品种,贡品。墨客岑参与皮日修都创作过关于陇西鹦鹉的诗作。
赴北庭度陇思乡(二) 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家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注:诗中陇山鹦鹉即陇西鹦鹉。本诗该当是岑参赴新疆经由甘肃时创作。此时的思乡指思念长安的家,由于岑参的家安在了长安。有诗为证“逢入京使:故宅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立时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然。”
题金城临河驿楼(三) 岑参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喷鼻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注:本诗在兰州作,金城是兰州的别称。
哀陇民(四) 皮日休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
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百禽不一得,十人九去世焉。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将命提雕笼,直至金堂前。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
注:本诗讽刺了晚唐期间陇山公民因陇山鹦鹉而带来的人生不幸。如果生逢“浊世”,即便守着金饭碗也是要受饿耐劳的,由于苛捐杂税猛于虎,人祸政治大于大灾。
寄题杜二锦江野亭(五) 严武
漫向江头把钓竿,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 。
腹中书本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直到使君滩。
注:本诗是杜甫的好友严武主政四川时给寄居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写的七律。严武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从本诗中可以感想熏染到严武的诗词水平之高,也能感想熏染到严武对杜甫的看重。
麦积山山寺(六) 杜甫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喷鼻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注:本诗属于甘肃天水诗。
襄阳歌(七) 李白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宛如彷佛葡萄初酦醅。
注:本诗属于湖北襄阳诗。
日射(八)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喷鼻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红鹦鹉(九) 白居易
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
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注:诗中鹦鹉为安南入口鹦鹉,安南即本日的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