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字长吉,因居河南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宜阳县),后世称“李昌谷”,浪漫主义墨客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就在于融个人空想与家国情怀于一体。
面对藩镇盘据的混乱局势,墨客一腔热血,却深感报国无门,“此身合是墨客未?小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之悲,正很好隧道出了李贺之悲。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一出口就大气磅礴,叱咤风云,正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样,直击民气。

“吴钩”,是一种分外的意象,原指有弧形的剑,相传为吴王阖闾所作。
古人喜好用来寓意武力、武功、战役、男儿报国年夜志。
关于“吴钩”入诗,极为普遍,“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李益《边思》)“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爱国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墨客的空想是消灭藩镇盘据,重振大唐雄风。
可是,现实却只能闲居南园,无所作为。
当空想照见现实,在空想之下,现实之上,就存在巨大落差。
这落差中间写着两个大字——无奈。

他自己无能为力,是不是就不管了呢?不是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上沙场报国,却写诗寄希望于天下有志之士能够都像凌烟阁上的将军一样,建功立业,封侯拜将。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肚量胸襟。
一样平常人隐居南园,只会写一些山水田园诗,可是墨客却心系天下,无法只关注自己的小日子。
伟大的肚量胸襟,才能写出伟大的诗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便是从伟大肚量胸襟中喷薄而出的千古佳句。
措辞何其大略,气势何其恢弘。

这么大气磅礴的开头,又该如何扫尾?如何才能压得住阵脚?墨客大笔一挥,一挥而就,“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人万户侯。
”“我”为什么没有能去“收取关山五十州”,由于“百无一用是诗人”啊。
盛唐墨客普遍主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诗人”。
而“我”何其不幸,只是作了一个诗人,但“我”倾慕那些凌烟阁里的将军,希望天下男儿有朝一日都能建功立业。
这就将个人的悲愤、无奈无限放大,化作动力,来鼓舞其他男儿。

墨客多么渴望能像高适那样弃笔从戎,通过高家枪,“一剑霜寒十四州”,终极也能“万里觅封侯”,功成名就,实现男儿梦。
然而,他连进士都没有资格拥有,便是由于父亲名字中有一个“晋”字,与“进”同音,须要避讳。
终其生平,留给李贺的尽是遗憾,满是酸楚,那种悲愤可能比任何一个墨客都要严重得多。

一方面是报国的空想,一方面是仕途的无望,满腹才情,无处施展。
两者叠加一块,便导致李贺的生平极其烦闷,终极英才早逝,令民气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人万户侯。
”这样的结尾迁移转变性很强,引人寻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不直说,却通过反问句,让你去思考人生。

精彩的人生,理应奋斗。
身处困境的李贺,心比天高,壮志凌云,浩然正气,令人冲动。
这首爱国七绝,千载而下,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个人空想与家国情怀奋斗了生平,流尽了末了一滴血。

为空想献身,值否?想必每个人读了李贺的诗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愿大家都能沿着自己的空想去追逐,光明一定在前方。
与其苟且生平,不如拼它一场,万一就实现了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诗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