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爱山乐水,写下不少有关洞庭湖的诗歌,“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都是当中极具想象力的名句,而个中最洒脱、具想象力的,还得属《游洞庭湖五首》中的其二。
在这首诗中,他用短短四句,仅28字描述出洞庭湖水月相映,美得不似人间的美好景象,令人无限憧憬。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洞庭湖夜景名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或也受到古人启示。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公元759年,原来处于流放的李白被赦免,他顺着长江疾流而下,写下了千古有名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与李白相遇,他们二人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湖上,写下了《游洞庭湖五首》,这首是个中最为有名的一首。
诗写夜游洞庭湖,起句看似平淡,仅用“夜无烟”三字概括秋夜洞庭湖的景象特点。白日里的洞庭湖风光变幻万千,我们在范仲淹的笔下曾领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天一色,烟波浩渺。
而此时的洞庭湖,褪尽朝晖夕阴,唯有秋月映照下的静与空。秋月高悬,秋水明净,墨客与朋侪泛舟湖上,不知天上与人间,不由心生想要“乘流上天”之感。后来,苏轼对着天上一轮高月,也发出“我欲乘风归去”的感叹。
古人对月对天的神往,诗词文中俱可见。但上天固然不能达到,那就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高兴地赏月饮酒吧。就着月色,饮酒船中,船在云边,一韶光,当真不知到底置身的是天上或是人间。
这首诗李白都用浅近直白的措辞,却勾勒出极具仙气的意境,诗仙的洒脱与洒脱也在个中表示得淋漓尽致。秋游洞庭湖,墨客感想熏染到的不是秋的悲愁,没有秋风萧瑟,没有秋雨悲惨,唯有皎洁高远的秋月,澄净无烟的秋水。
的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秋月本便是四季中最值得留恋的美之一,陶渊明《四季》中也写:“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