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试类型一研究:诗歌情绪
【2007高考试卷一】12、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地①
蘇轼
春将尽,风和柳斜,登朝然台试望,半城春水,花城一片,烟雨万家。
寒食节过后,我一叹醒来,别逢故人思故土,新火尝新茶,趁年少赋诗。
【注】①超然台: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北部。当时苏轼为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天。按旧俗,寒食节不生火,节后生的火叫新火。
(1)结合诗中的“咨嗟”、“休对”、“且将”三字,你认为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剖析一下。
【解答】表示了作者心情沮丧,无法摆脱忧郁的心情,也表示了作者为暂时驱散忧郁而做出的冒死努力。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欣赏这首诗。
【答】从“情”上看:作者奥妙地把自己那细腻不易察觉的忧郁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和动作之中,使全诗所描述的画面隐约浮现出这种淡淡的却又难以抚慰的情绪;从“景”上看:微风垂垂,杨柳斜垂,烟雨春水,满城繁花,这些景象都符合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绪,表示出作者深厚的以景抒怀的功力。
【解析】本题稽核对宋诗的鉴赏和表达能力,结合诗歌背景、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意未尽,微风垂垂,杨柳枝翩翩起舞。登上超然台,纵目了望,护城河里只盛了半截泉水,微微泛着波光,满城春花缤纷。瓦房一片片在雨影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了,思念故乡,只能安慰自己:别在故人面前惦记故乡,点一炉新火,泡一杯新茶,趁年轻,写诗,喝一杯酒。
条记
(一)《望江南》: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别号《忆江南》。
(二)超然台:建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北城墙上,登台可俯瞰密州全城。
(三)壕:护城河。
【2008高考真题一】
12.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8分)
江间诗四首(之三) 潘大林①
西山通虎穴,赤壁藏龙宫,地理位置一分为三,波涛流转千古。
白鹭栖息在通亮的沙滩上,大雁在广阔的天空中退去。我最倾慕那些渔民,雨水打在他们归来的船帆上。
〔注〕 ①潘大林(约1057—1106年),字宾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与苏轼游赤壁。 ②西山:湖北鄂州西,山幽深。 ③卧拳鹭:指白鹭一腿蜷起睡觉的样子。
(2)从全诗看,作者神往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剖析一下。
回答:
【答】神往隐居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由现景转入怀念,想到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如今又在何处?于是,他感叹道:“浪涛的功德,永垂不朽。”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惊叹栖鹭飞雁的闲适,继而又仿佛瞥见了渔夫的小舟,他把它与“浪涛的功德,永垂不朽”的感叹联系起来,于是说:“我最倾慕那些拿着鱼竿的渔夫”,想乘着小舟,在烟雨中,扬帆回家!
【解析】本题稽核考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需结合作者、注释来理解。诗中的动词每每最能表达感情。诗以怀古之意开篇,如今我与苏轼同游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回到现实,面前的现实景象实在是太美好了,现在我只倾慕那些渔翁(隐士)。
翻译
西山巍峨高山,绝壁险要,连绵不绝,仿佛与虎穴相连,赤壁之下,深不见底,直插云霄的巨石,仿佛是龙宫的天然樊篱。
这里曾是三国争夺的计策要地,当时群雄所立下的功业也随着东流的水而消散了。
低头望去,沙滩一片通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在那里,举头望去,天空浩瀚无垠,一只飞行的大雁仿佛正一步步退却撤退。
我最倾慕江边的渔民,清闲地听着雨水打在船上的声音。
条记
西山:位于湖北鄂州市西部,山幽深邃。
拳睡鹭:指白鹭卷起一条腿睡觉的样子。
(2011年高考新课标上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春忆秦时
周璞①
荒凉的村落庄景象足以让人失落去灵魂;泾河在远处的村落落旁蜿蜒流淌。
牛马放牧,春草凋零;田地耕耘,古迹犹存。
傍晚山上云雪弥漫,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绿树朦胧。
行过数里黄沙路,不忍回顾思念沁源。
【注释】 ①周溡(?~878):字太溡,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小魂”,此处为极度悲痛之意。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中部,古属秦国。 纡:盘旋弯曲。
8、这首诗表达了若何的情绪?请简要剖析(5分)
【答】抒发怀念往昔、凄凉目前的情怀。墨客望着春天的泾河岸边,不见春草,只见古迹,旅人之路黄沙漫天。想当年秦朝多么强大,眼看唐朝日渐强大。天下衰落,面前景象一片悲惨,便有“不堪回顾”之感。
9.你认为这首诗如何处理情境与作者的关系?(6分)
【答案】 ①被场景所冲动;②借景抒怀;③写悲哀的场景,表达悲哀的情绪。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领全诗,指出作者的心情极度悲哀,这种悲哀是由他在旷野所看到的景致引起的:泾河在远处的村落旁蜿蜒流淌;由于牛马过度放牧,春草所剩无几;平原上的田地无人耕种,只有秦朝的古迹尚在,尚可证明此地昔日的繁华;天色已晚,云雪笼罩着苍山,几座
炊烟伴随着落日,绿树显得格外阴暗,旅人之路被黄沙覆盖。看到这荒凉的景象,我想到当年秦国的强大,又想到唐朝的没落。面前的荒凉景象让我“不忍直视”,“回顾往事”的觉得油然而生。
诗中利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怀的手腕,用泾河、春草、古迹、苍山、落日、绿树、黄沙等荒凉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墨客怀念往昔、凄凉目前的情怀。诗中借景物特色来表达对唐朝衰败的哀叹。下联用拟人手腕,对景物描写得十分细致。
翻译
放眼春天的原野,望着泾河蜿蜒流过,环抱着远处的村落,心里涌起一股悲惨。无数的牛马放牧,把平原上的春草都吃光了。野外被犁过,古碑被创造,证明这里便是秦国旧址。白雪皑皑的群山在薄暮中更显荒凉;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更暗。走几里路,还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太荒凉了。想想秦国昔日的繁华,确实不忍回顾。
欣赏
《春忆秦国》是晚唐墨客周朴的一首作品,2011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材便是这首诗。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写了面前的景象,后两句表达了怀古悲今的情怀。墨客望着春天的泾河岸边,不见春草,唯有古迹,旅人之路尽头是黄沙。想想当年秦国多么强大,又看到唐朝的没落,面前的景象一片荒凉,于是便有“不堪回顾”之感。
本首诗韵律标准,排比工致,以景抒怀、以景抒怀、描写凄凉景象以抒发凄凉之情的写作手腕,在情绪上蕴含着低落、落寞的情调。
(2013年高考新课标上册)阅读下面宋诗,完成第8至9题。
鹊桥仙
陆游
灯火辉煌下赌局,雕鞍上骑射,谁记得昔日的英雄业绩?半醉酒的醉翁被封爵,独自去江边当渔夫。轻舟八尺,低篷三板,遮住平洲的烟雨。我一个闲人,凭什么配得上你的恩宠?
【注释】①此三句回顾军中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②战端:称霸。平洲烟雨:指苹果草长、烟雨天朗的景致。③镜湖:即鉴湖,位于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要求回家乡会稽做羽士,玄宗赏给他镜湖一隅。
8. 第一节末了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绪?(5分)
【答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终日沉溺于享乐的酒鬼,却被封为爵位;像我这样立志复国的有志之士,却被逼得吊儿郎当,沦为江边的渔夫。与此相对照,他表达了自己对世事不公的愤慨和怀才不遇的心情。(5分)
【解析】本题稽核对文章思想性内容的评价能力,能力等级为D级。此篇为陆游在家乡山阴时所作。诗的第一节紧张利用了比拟的表现手腕,前三句把难忘的军旅生活与现在的处境作了比拟,前两句把无人记起的寂寞悲惨作了比拟,表达了空想未竟的惆怅与失落落;后两句把整天饮酒纵欲却得到封侯的酒鬼与齐心专心想复国却被人闲置的有志之士作了比拟,表达了对世事不公的愤慨。
(2014年高考新课标上册)阅读下面宋诗,完成第8至9题。
阮朗贵
匿名人士①
东风吹雨绕枯枝,落花无处飞,寒塘欲起荡漾,雨后夕阳落。
帷幕半卷,燕子成双,他掩住眉头的忧伤和无奈,翻身整理剩下的棋子,思虑着要不要应下这场劫难。
[注释] ①作者别号秦不雅观。 ②隐蔽内心的痛楚。 ③劫:围棋用语。
8、诗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对表达全诗的情绪起什么浸染?请结合内容剖析。(5分)
【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东风吹雨,落花散落一地。诗开头给人一种压抑的觉得;接着写到风雨虽已停,但红日已落,悲惨的气氛不但没有被吹散,反而被一层暗沉的暮色笼罩着。
《东风》前两句开头语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压抑的觉得。东风吹雨已是萧瑟,花枝已枯萎,但风雨还在吹拂,更显得景象悲惨。“能飞”,描写落花满地,从泥泞中起不来,像雨水环绕着枯枝,更进一步,表面上描写景致,但实际上洋溢着悲哀的感情。这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第三、四句描写雨后天色放晴,语气该当放晴明,心情也该当转欢畅。然而歌词的感情旋律却依然低调,风雨虽已停,但红日已落。因此,悲惨的气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被笼罩上了一层暮色。后两句接在“避忧”一句,因无法排解忧闷,她转身,整理棋盘上剩下的棋子,然后人物脱手转移心情,但脱手之后却苦处重重,迟迟没有反应过来。这个结尾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生动而准确地反响了混乱的心情。
【解析】全诗的感情基调奠定,东风吹雨,落花满地,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压抑、悲惨的觉得,接着写到风雨虽已停,但红日已西斜,悲惨的气氛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郁,末了两句表达了诗中人物迷茫、无以言表的感情,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转身整理剩下的棋子,试图连续下棋,但由于心有忧虑,以是犹豫未定,迟迟不脱手。
9、末了两句墨客表达了若何的情绪?他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述。
【答】末了两句表达了人物思绪混乱,悲痛难平的心情,这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他转身整理剩余的棋子,想连续下棋,以转移心中的忧闷,但又由于担心而犹豫未定,迟迟不下棋。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绪的题目。探究诗歌情绪时,要把稳题目、注释、诗中表达情绪的关键词。把稳注释中的“藏在心里的痛楚”和词语中的“无奈”。把稳是“诗的末了两句”,不要用“借景抒怀”之类的技巧来回答。末了两句紧张是新的解读和描述,通过动作来表达情绪。答题时,只要写出这些动作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一、诗歌鉴赏方法
在鉴赏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看作者
由于时期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墨客在长期的岁月中形成的思想方向、政治不雅观点、志向该当是大致固定的。例如屈原的爱国情怀,陶渊明的知足田园生活,李白的豪迈不屈精神,杜甫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决心,苏轼的旷达肚量胸襟,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理解这些,对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不雅观点态度,都是很有帮助的。
2. 看看时期
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欣赏诗歌时关注这个社会的外在面貌非常主要,比如同样是盛唐边塞诗,就有一种“宁为百家,莫为百家”的凄凉;南宋边塞诗,则有一种“关中江山梦何处寻,貂皮老衣尘埃落定”的无奈凄凉。
3.阅读注释
很多诗词定题人都做了一些表明提醒考生,这对付诗歌鉴赏很主要。一是一些墨客在不同的期间,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不同的;二是在不同环境下感想熏染不同。这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渡汉江》中“近故里心更怯,来人不敢问”的意境一样平常人是难以理解的。在得知宋之问因罪被流放至龙州之后,这种精神上的痛楚在他1949年逃出流放地,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后写下这首诗时,显得更加贴切和动情。
4.看“感情”点
古诗中每每有许多直接表达感情内容的词语,节制这些词语对付欣赏诗歌尤为主要。孟浩然《夜宿建德江》:“移舟至烟洲,客暮新愁。”一个“愁”字,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哀痛,紧张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李白的“我怎能低头侍奉豪门,不禁心生欢畅?”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5. 看图片
诗歌以形象说话,描写、阐述都离不开形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帮助你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6. 看看典故
古人在写诗时,常常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这些典故,对付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特殊有帮助。王安石的《归集乡》就把杜牧的“门外韩琴虎,楼顶张丽华”和“商女不知国亡之恨”作了比拟。用了“隔江仍唱后园曲”这句,把乡愁的悲惨表达得淋漓尽致。
2. 如何回答诗歌鉴赏问题
1. 情绪和主题类型
1、提问法: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变式提问:这首诗反响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或者可以结合诗中的意境提问,或者针对某一句、某对联提问。
3.答题步骤: (1)诗中每句(或干系句子)的内容是什么? (2)利用了哪些表现手腕? (3)表达了什么情绪?
4. 答案示例: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艳
山色阴沉,天寒雨冻。几枝红叶湿。东风吹来,花儿别伤感。每天清晨都披着雨衣戴上帽子,沟壑纵横。天下最辛劳的活计便是农业。犁地要够水,希望有好收成。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锄、秋收。
试剖析第二节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念和相思之情。
答:描写了农人不避风雨费力的生活,表达了“天下上最辛劳的便是农业、屯子和农人”的感叹。(第1步)(由于没有分外的表现手腕,以是跳过了第2步)表达了农人愿望风调雨顺,五谷丰产的心情。(第3步)
再如: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乡
白居易
邯郸堆栈遇见冬至,抱膝坐在灯前,身影在侧,想着家人夜深人静,还是该说说旅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唐代的主要节日。
(2)作者是若何描写思乡之情的?
答:冬至夜深了,一家人还围着灯坐,评论辩论着远方的人。(第1步)作者紧张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思乡之情(第2步)。(情绪已在第3步的问题中解释)(想象1分,画面描述2分)
2. 评估问题类型
1. 出题形式:评价题先列出一首或几首诗,然后引用古诗评论家或后人对该诗特点的评述,哀求考生先判断该评述是否精确合理,再解释情由。这种题型与政治史考试中的判断推理题很相似。实在,这种题型只是前六种题型的变种,不直接出题,而是哀求考生剖析题目是针对内容、主题,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目和诗歌做出恰当的表述。
2.解答思路:
(1)仔细核阅问题
(2)深入阅读和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