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墨客,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

《行路难》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众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精彩人物一样干一番大奇迹,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代价。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碰着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由日、月阁下。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代价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代价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由日、月的阁下。
行路困难,行路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

1.是什么缘故原由使得墨客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奥深厚的悲愤使得墨客 “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壅塞贤路,使墨客悲愤、忧郁。

2.“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刻画出墨客若何的形象?

此题利用动作描写浸染剖析法。
刻画出墨客极度苦闷迷惘而又竭力想从中解脱出来的形象。

3.“欲渡……雪满山”抒发了墨客若何的抵牾生理?

此题利用剖析感情法。
这两句利用比 喻,以路途的艰险比喻仕途艰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墨客历经仕途险恶后想有所作为而事与愿 违、有志难伸的抵牾、痛楚心情。

4.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浸染?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墨客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欲望。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题利用赏析古诗文名句法。
这两句意思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多难走,墨客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空想的彼岸。
诗句引用宗悫的典故,以此自勉,突出表现了墨客武断的信念,乐不雅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行路难》全诗抒写了墨客深感仕途困难,反响了墨客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烦闷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墨客的倔强、自傲和对空想的执着追求,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图文解读

电子教材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
曾任太子来宾,世称“刘来宾”。
他关心公民疾苦,主见政治改造。
与白居易并称“刘

白”。
其诗刚健豪宕,雄浑老苍,有“诗豪”之称。
散文长于说理,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失落败被贬为连州刺史。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此诗报答白居易。

三、理解词义

原文:巴山楚水悲惨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悲惨,二十三年遭受贬谪,被抛弃在这荒蛮之地。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柯久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不雅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一样,恍如隔世。
沉舟之畔,正有千帆驶过,病树前头,却是万树争春。
今日听你赠的这首诗,暂且凭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四、问题归纳

1.首联表达了墨客内心若何的情状?

借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怀旧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感喟。
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墨客被贬谪的地方。
“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墨客无限的酸楚,也流露出二心坎的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句利用了什么手腕?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情绪?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利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墨客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两句本是感叹出生的愤激之语,但在客不雅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课文主题

本诗既表现了墨客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墨客武断的信念和乐不雅观的精神。

图文解读

电子教材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隐士。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造诣都很高。
其词首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续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落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烦闷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羽觞。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
这是想象中的仙宫。
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涌现?我端起羽觞讯问上苍。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赤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玉轮

译文:月光从朱赤色楼阁的一壁转到另一壁,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
玉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总是在人们离去时圆呢?人间有离去的痛楚、团圆的欢快,玉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只希望大家年年安然,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若何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离心离德;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生僻;禁不住人间间的人情冷暖,情面冷暖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抱负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由于在作者看来,大概那美好皎洁的玉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间,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神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抵牾生理十分蕴藉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玉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 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革,对月表示体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玉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一定的规律。
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哀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壁。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抵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不雅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不雅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课后思考探究

一、开头以极为夸年夜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快的宴饮气氛,彷佛是一首祝酒歌。
但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写出了仕途的困难,蕴含着无限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
墨客转而抚慰自己,借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从政的期待。
但空想和现实总是有间隔的。
这样的痛楚与彷徨交织于墨客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慨问。
诗的结尾,墨客在沉郁中振起,武断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墨客的情绪变革是跌宕起伏的,即“苦闷——悲愤——爽朗(希望)——彷徨——乐不雅观”。

二、“悲惨地”“弃置身”表达了墨客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之情;“闻笛赋”“烂柯人”表达了墨客对故去朋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
“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表现了墨客武断的意志和乐不雅观的精神。

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中秋对月之时,苏轼产生了疑问,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颂和神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颂神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上天而说“归去”,由于在作者看来,大概那美好皎洁的玉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间,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而终不忍弃绝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仍旧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彷佛是对月有埋怨之意,实在是写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
末了,迎刃而解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宽慰之语。

四、略

五、示例:《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只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仍坚信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达到空想的彼岸。
得到的人生启迪: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提高的途中总会有坎坷、困境,但只要武断自己的信念,乐不雅观面对人生的各种波折,那么总有一天空想会实现的。

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