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九首诗九幅画够你享受够你想的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诗是陶渊明的佳作,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
“心远地自偏”见告我们,心志高远,自然以为所处地方僻静,就像我们说的大模糊于市道理一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便是说,措辞这东西在表达意义上是有限的,很多清洁精微的道理、哲理,是没有办法通过措辞来传达的。
以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哲理意味深长的作品。
前两句意在衬托一种辽阔的寂寞:鸟都高高地飞走了,连云彩也清闲地飘走,境界很开阔。

后两句重点在一个“厌”字,我们知道,厌是厌烦、厌恶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足、够、知足。
这些都是说人的感情,只有人才会厌。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墨客与敬亭山相看而不厌,这可以说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见告我们,万事万物的生灭不都是绝对的,残夜尽了,太阳从海上生出。
旧年过完了,但是春天却早在旧年里就“出生了”,旧年也没有尽,它融入到了春天里。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不仅是夕阳,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变革之中。
美好的东西只是一时的风光流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所有美好的东西实在都是这样,“只是近薄暮”。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写庐山的。
前两句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山峰是伶仃的,山岭是连绵的。
我们常说“石有四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去,物体就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而后两句更为精妙。
周易上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为什么日用而不知?便是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颇有几分思辨的意味。
琴声到底在哪里?苏轼用反问否定了琴声在琴上和指头上的说法,这便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琴声不在琴上,不在指头上,但是指头碰到琴就能发生发火声音。

如果我们再穷究一下,琴声在耳朵上?非也。
由于我们都知道“心不在焉,充耳不闻”。
没有“心”,就没有声音。
正如你未看此花,此花与你同归于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到最根本的知识,把握了最根本的道,那么就理解了所有的知识,把握了所有的道理。

什么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拿道家来说,你体悟了最高的“道”,那么就节制了万事万物,不会受到浮华和歧路的迷惑,人生和宇宙也就通透了。
还有如佛家所言,如果你证得如来藏,那么你会创造人间统统都是虚空。
这便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活水亭不雅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用了衬托的手腕,前两句写美景,后来笔锋一转,景致这么美,源头在哪?虽然朱熹在这首诗里没有说,我们可以从其他诗作中理解到,是“道”。

源头活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
西方有一个“流溢”的说法。
便是说,道创造了万物,是万事万物的源头,这种创造是一种流溢,“道”流溢出来的,道创造万物自身不减少。
源头活水也是这个意思,就像老子说的动而不屈,虚而不竭。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的卷首诗,写得有气势、有风姿。
“是非成败转头空”,帝王将相风云际会,若从长远来看,争夺的也只是蜗角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