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曾经步陆游原韵,仿写过一首七绝《仿陆放翁<示儿>诗》,诗歌的构造和用韵都和陆游原作同等。
同样是把空想的完成,寄托于后代的身上,但是两首诗中表达的情绪,与叙事的基调却大不相同。
一、《仿陆放翁<示儿>诗》赏析陆游《示儿》一诗如下:
去世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主席《仿陆放翁<示儿>诗》如下:
人类今娴上天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这两首诗的用语险些都是大口语,非常好懂。不过前者的诗笔墨字血泪,满带悲怆,后者虽然沿用了原诗体例,第二句里也提到了一个“悲”字,但是事实上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陆游《示儿》是我们根本教诲语文教材中的“必背名篇”之一,其内容不必我多作先容,下面先先容一毛主席仿作的内容。
毛主席这首诗写于一九五八年,当时中国刚刚与苏联反目,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要“鼓足干劲,力图提高,多快好省地培植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为了对抗外来的封锁,我们只能加紧搞生产培植进行自救。在这种情形下,毛主席针对国际形势发出感叹,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中的“娴”,便是娴熟的意思。一九五七年四月,苏联刚刚向天空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二年仲春,美国的卫星也升空了,以是说“人类今娴上太空”。
人类的科技,已经发达到了能闇练地进入太空的地步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共产党人的心里还装着一件“可悲”的事。那是什么事呢?那便是天下五大洲七大洋,还没有实现“大同”。
“大同天下”本来是儒家空想中的最前辈的社会形态。这里的“五洲同”,是指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根本之下的“大同天下”。
这里的“五洲同”与陆游原诗中的“九洲同”不一样,后者紧张指的是中原九洲的统一,而前者是全体天下的“大同”,眼界更加阔大了。
毛主席这首诗,先通过第一、二句,写出了迄今为止革命奇迹里留下的“遗憾”,再用第三句写出了心中的欲望。
这个欲望便是让共产主义的“愚公”,以愚公搬山的精神去降服统统困难,消灭全天下范围内的盘剥者。
诗里这个“盘剥者”写作“饕蚊”,出自鲁迅一九二七年编写的《唐宋传奇集》序文:“时大夜弥天,壁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
一九五八年年底,毛主席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作注时说,他曾经引用修正过鲁迅的这首诗,文中提到:
从那时到本日,三十一年了,大陆上的饕蚊灭得差不多了,当然,革命尚未完成,同道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天下,饕蚊成阵。安得起全天下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
因此之故,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诗。饕便是指上古神兽中的饕餮,这种神兽食量惊人,是贪得无厌的代表。以是饕蚊便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大蚊子,大盘剥者。
末了一句诗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共产主义的战士能消灭全部的盘剥者,再在公祭之时,去见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马克思。
从这首诗的整体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感想熏染到毛主席认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现“大同天下”还有很远的间隔。
不过毛主席同时也坚信,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保持着愚公搬山的精神,总有一天会达成这个欲望。
二、两首诗的境界陆游生前与毛主席当时所取得的政治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陆游原诗中的“示儿”,是指把这首诗“出示”给自己的儿子看,希望他们能继续自己的抗金遗志。
毛主席诗中“示儿”,“示”的不是一家一姓之子孙,而是全中国乃至全天下范围内的共产主义战士们。
陆游在写下《示儿》这首诗的时候,心中应该是绝望大于希望的,这一点也与毛主席的仿作很不相同。
由于陆游原诗创作韶光是在南宋开禧北伐失落败,铁血宰相韩侂胄惨去世朝堂上之后。过去我们的教材在先容这首诗时,大多只是强调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首诗延续到了他的身后。
陆游生前便是一个抗金积极分子,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前两年,生活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接管爱国主义教诲的熏陶,一贯把北伐抗金当成平生最大的志向。
同时,陆游还曾经在军中幕府任职,亲临抗金第一线,写下万字《平戎策》。然而由于南宋朝中“主和”派的打压,使他长期游离于权力中央之外,无法实现空想。
终极,陆游只能在临终之时,就把北伐收复故土的一腔心愿,寄托于子孙后代的身上。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算夜宋王朝能一洗前耻,让中国重归统一。
届时再让自己的儿子把这件事在灵前见告给自己,好让自己在地府之下得以瞑目。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个层面上去理解陆游的悲剧的话,那么对这篇《示儿》的认识显然是无法深刻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解释一件事情,那便是在陆游人生中的晚年,他事实上已经逐渐打仗到了南宋主战派的高层,即铁血宰相韩侂胄。
由于听说韩侂胄故意抗金,陆游还专门写诗相赠,勉励其为国立功,那是他生平中离自己的空想最近的时候。
谁知道后来开禧北伐迅速失落败,韩侂胄在自己国家的朝堂之上被人斩下了首领,并且他的首领还被送到金国去“求和”。这种打击对付病中的陆游来说,不亚于是一道催命符。
当陆游写下《示儿》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一个人去世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一点他是深深地知道的。
陆游曾经信佛,佛教讲循环,讲四大皆空。佛教认为人去世后就进入循环,什么爱恨情仇,家国大义,对付佛教徒来说都是虚妄的存在。
对付这种不雅观点,陆游本来是有些相信的。但是信也没有用,他天生就注定了是一个爱国墨客,贰心里便是放不下“国家统一”这个心结!
陆游明明知道,纵然他还能活着,在他这一代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北伐的空想了。由于当时南宋朝廷多数人根本就不支持北伐。以是他只能把这种爱国的欲望,寄托到自己后代身上。
但是毛主席当时的情形完备不一样,由于全国各族公民在培植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是高下齐心专心,联络同等的。
以是纵使与苏联关系分裂了,还被西方势力打压、封锁,但是我们的共产党人有战天斗地的精神,也有愚公搬山的干劲,远未达到绝望的时候。
其余,毛主席这首诗的末了,还希望在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的空想后,人们能通过公祭的办法去告慰“马翁”。这里的“马翁”,指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不是中国人,但是却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毛主席不说让愚公们实现欲望后告慰他自己或者是本国的先烈,而是希望大家能去告慰这位外国哲学家,可见伟人的胸襟。
毛主席坚持要实现共产主义“大同天下”,的确不是为了一家一国的利益,而是为了全天下人类的共同利益。
陆游和毛主席两人,都是最伟大的爱国大墨客,只不过历史后来的真正的走向,却是很难预见的。
陆游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在“王师北定中原日”时,通过家祭的办法,把好见告他。但是他的七个儿子,并没有实现他的这一欲望。
陆游生前有四个儿子已经出仕当官,在他去世后,又有几个儿子由于他的恩荫,当了迪功郎这样的小官。他的儿子中做到的最高的官职,不过是地方上的通判。
这样的官职,根本无法进入南宋的权力中枢,更不可能在复兴北伐的大事上有所作为了。听说在南宋灭亡的崖山海战之前,陆游有一个孙子陆廷元闻讯忧愤而去世。
陆廷元的儿子,也便是陆游的曾孙陆传义,当时在军中,南宋兵败之后也绝食殉国了。这样看起来,陆游北伐的心愿是彻底落空了。
不过俗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后来朱元璋消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又让“九州同”了。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游的心愿,只不过是迟了几百年,终极还是实现了的。
这件事情见告我们,有很多很多伟大的心愿,都是不可能靠一代人乃至是几代人去完成。正如毛主席诗中说的那样,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后代们要有“愚公搬山”的精神。
结语陆游和毛主席这两首“示儿”诗相较,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血泪斑斑”让人震荡的。也正由于如此,这首诗才能光照千古,流芳百世。
毛主席的诗则和他的词作一样,永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他所“悲叹”的未能实现的革命空想,不是为一家一姓,一国一族,而是为了全天下的公民。
同时,毛主席诗中所“示”的工具,也不是个人的子孙后代,而是全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末了他想要告慰的逝者,也不是自己和本国的共产主义先辈,而是一位伟大的外国哲学家。
可见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候,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中都始终闪耀着“集体主义”思想的光芒。这样的见识、胸襟与气概,是远远超越了古人的。
诗如其人,常读毛主席的诗作,越读越为他的思想光芒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