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这是唐代第十四位天子唐文宗李昂的诗歌《宫中题》,大意为:宫中的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站在高处,不禁生出无限的悲苦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吧。
李昂为什么悲苦?
太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联合凤翔节度使郑注发动“甘露之变”,谋划诛杀宦官,结果行动失落败,仇士良愈加专权专恣。
从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北司,也便是唐代的内侍省,设于皇宫之北。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他们牢牢地节制住军政大权,能肆意决定君主的生杀和废立,无法无天之极。
区区宦官,却能节制军政大权,则要从神策军提及。
神策军,原为唐朝西北方的戍边军队,乃是唐代名将哥舒翰在天宝十三年(754年)设立于磨环川。这支军队演习有素,在西北与吐蕃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强,是一支精锐之师。
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将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驰援中原,与九大节度使合兵围攻安庆绪,却遭安庆绪军迎头痛击,卫伯玉和宦官监军鱼朝恩只好退守陕州。
这时,吐蕃趁神策军离开磨环川之机,出兵盘踞神策军故地。无家可归的神策军被归陕州节度使郭英乂统率,后郭英乂所辖军队并着迷策军,由宦官鱼朝恩统领。两军合一,神策军被扩大为一万多人的大军。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兵犯长安,朝中禁军溃败。唐代宗李俶逃往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护卫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再次反攻袭击关中,郭子仪率兵拒敌,收复长安,鱼朝恩率神策军入京,神策军正式成为天子禁军。因鱼朝恩护驾有功,唐代宗封他为天下不雅观军容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
鱼朝恩兵权在手,就开始干预政事,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宰相大臣决定政事,如果没有先和他打呼唤,他便瞪大眼睛说:“天下之事,难道不是由我来决定的吗?”他还在神策军中设置诏狱,用以伤害无辜。鱼朝恩蛮横凶暴,欺凌朝臣,比天子还天子,甚至朝中公卿都不敢举头看他。
直到大历五年(770年),在宰相元载等人的合营下,唐代宗设“鸿门宴”召来鱼朝恩,以图谋不轨为由,把他擒获,缢杀于内侍省。随后的十几年里面,神策军均以本军将领为兵马使统领。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人咸阳仓皇出逃至奉天,被叛军包围一月余。这期间,护驾的只有宦官霍仙鸣和窦文场,以是,唐德宗返回长安后,又开始重用宦官。
仇士良便是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他先是侍候太子李纯,李纯继位后,迁仇士良为内给事,卖力监督平卢、凤翔等军。
宝历二年(826年)十仲春,年仅十八岁的唐文宗李昂继位,在甘露之变前夕,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仇士良自此节制神策军军权。
可惜,唐文宗只除掉了王守澄,诛杀仇士良失落败,被仇士良部下宦官劫走。宦官们挟持了天子,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令,而仇士良作为宦官头目,已完备节制朝中大权。
有一次,唐文宗问大学士周墀:“以你的意见,我可以跟前代哪个君主比较?”周墀一听,赶紧膜拜说:“以臣之才不敷以判断,不过,我听天下人说,陛下可比古时的尧舜。”唐文宗说:“我怎敢和尧舜比较,以是要问你,你看我比周赧王、汉献帝如何?”
周墀吓了一跳,说:“陛下圣德,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汉景帝虽比不上,何至于自比那两个亡国之君呢?”唐文宗说:“周赧王、汉献帝不过受制于强藩,今日我却受家奴胁迫,只怕比周赧王、汉献帝还不如呢。”
说着,潸然泪下,周墀也跪伏堕泪。自此往后,唐文宗不再朝见大臣,终于在开成五年(840年)烦闷而终。
仇士良和鱼弘志切磋后,竟罔顾众大臣见地,颁发伪诏,立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鏶为君,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可不像唐文宗那般好捏。他读书虽不如文宗,但刚毅果断,喜怒不形于色,而且比唐文宗少了一些诗人意气和迂腐气息。对付仇士良,唐武宗采纳"内实嫌之,阳示尊宠"的方法,表面百依百顺,暗地里积蓄力量,谋划反击;又任用李德裕为相,以排斥仇士良。李德裕也跟前几代宰相不一样,范仲淹说:“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李商隐誉之为"万古良相"。
大唐王朝再次进入君明臣贤的时期。在李德裕的赞助下,唐武宗逐渐削去仇士良的军权和官职。仇士良自知作歹多端,担心大祸临头,于是要求告退归里。同年六月,仇士良去世,唐武宗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一年后,被检举家藏武器,唐武宗下诏削其官爵,并抄没其家。
仇士良当权期间,杀二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穆宗第八子安王李溶)、一妃(唐文宗宠妃杨贤妃)、四宰相(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暴戾恣睢二十余年。一因手握神策军军权,二因天子迂腐、臣下离心。
仇士良临回籍时,对来送行的宦官同党传授驾驭天子的履历:“不要让天子闲着,该当常常以奢靡来粉饰他的线人,使他沉溺享乐,没工夫管别的事情,我辈才能得志。千万不要让他读书,不让他靠近读书人,否则,他就会知道前朝的兴亡,内心有所忧惧,便要疏远我辈了。”
这履历之谈,和玄宗时期宦官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何尝没有不谋而合!
天子以为重用宦官便能无后顾之忧,殊不知宦官一旦节制大权,胡作非为起来,比将相背叛更难掌握。宦官之祸,可谓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