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目前尾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异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冬杜甫流寓云安时。黄鹤注:“永泰元年秋,公至云安,是冬在云安作。明年春晚,搬家夔州。”
由于在严武幕府时与少年同寅们的“分曹失落异同”,以及自己“
杜甫的《十仲春一日三首》营造了一种渐老逢春欣喜而又惋叹的老境,被清杜诗专家卢世潅誉为“七律之神境”。
第一首首联上句记时。尾月是农历十仲春,本数九寒天,但由于南方气温偏暖,地方冬而有春意,故云“春意动”。下句记地。云安县濒江,“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风景如画,以是说甚可怜爱。诗题是“十仲春一日”,但墨客敏感地捉住了寒冬中的春意来陶情写性,因此“春意动”遂成墨客触目发兴,生情抒怀之根。颔联紧承次句写面前之景。
此时“诸弟互异方”,”墨客四个亲弟:杜颖、杜不雅观、杜丰、杜占。在多年乱离中,杜颖、杜不雅观、杜丰都分散在他乡,唯杜占随杜甫入蜀。后来杜颖曾因探望兄长至成都,然旋于广德二年(764年)秋别甫赴齐州。因“兄弟分离苦”,常令墨客惦记不已。以是昂首闻雁,不禁急速遐想到了他们该有音讯,由于古有雁足传书之说。然而“风尘荏苒音书绝”,杳如黄鹤,故用“何处”二字来表现自己不尽的怅惘。放眼江上船逆流上行。墨客只见舟子们正以百丈挽船冲涛而上急滩。不知船主,故云“谁家”,正与出句“何处”工对。
颈联承首句写腊后事。其时“万国皆戎马”,墨客又身老多病,故而时常愁绪萦怀,见梅开辄惊。寒梅本斗雪怒放之花,因今日刚进尾月,所幸梅蕊未吐,未曾撩起自己忧伤的愁思,以是说“未将梅蕊惊愁眼”。又由于花椒喷鼻香烈,且可入药治病,故荆楚有采椒花制椒酒于年头献君者、父老祝寿的风尚。
晋刘臻妻就曾在元日献过《椒花颂》:“美哉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水寿千万。″墨客于是想,云安“远天”倘若长遍红椒该多可爱,以是对句说“要取椒花媚远天”。尾联写倾慕为天子起草文件的机会。古代有朝正之礼,即正月诸侯要朝见天子。墨客因春近而想到到朝正之礼,又想起自己去年曾由严武表请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根据汉代制度,尚书郎是卖力文章起草的,墨客虽为郎官,可并未拜官于朝起草过文诰。不过在十三年以前,即天宝十载(751年),他在长安献《三大礼赋》时,曾有过“集贤学土如堵墙,不雅观我落笔中书堂”,“自怪一日声辉赫″的高兴已极的体验。这种温馨的回顾与对嫡“再朝天”的朦胧期待的繁芜感情融诸笔端,遂成尾联。只是担心自己肺病累年,历秋经冬,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新“五更三点入鹓行,朝觐天子。
第二首可视作“春意动”的详细形象的描述。与前一首不同,第一联即工稳对仗,写云安冬景。云安县地处峡中,大江横前。杜甫“客居所居堂”乃县令严氏之水阁,飞架江上,“江楼翼瓦齐”,转首见山,“两边山木合”。首联二句说,由于云安地适南楚,气温偏暖;虽冬而寒轻,江市上熙熙攘攘,山峰烟碧氤氲。在阳光照射下,堂前固然和煦,江面也雾气蒸腾而发黄。“寒轻”是利用的“通感”修辞手腕。本来轻重是人对物体重量的觉得,而寒热是人对气温的觉得,常日只说寒热高低大小,却不说寒热轻重。墨客用“轻”状低寒,就将二种不同的觉得沟通起来了,增强了艺术魅力。
第二联写云安民俗。据《唐书》记载,夔州、奉节、云安皆有盐官,其俗以妇女掌门户,贩盐自给。云安居峡中,江水波折,且多峭石,船行其间,相遇急不及避便会撩翻。以是船家发船都打鼓以报警,后船听前船鼓声已远方启航。此二句诗俨然一幅云安民情风尚画:近景是“此溪女”,远景是“何郡郎”,层次分明。第三联墨客抒写在云安的情怀。上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前章说“江可怜”,此章前二联写自然风光也极美,与“风景切” ,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在不然。清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今人周振甫称这种修辞手腕为反衬。
墨客正是将贴切入化的用事与奥妙的反衬融为一体,才更深切地表露了他对开天盛世的无限思念,对安史乱后“风尘战伐多”“天地则疮痍”的时局的忧虑,由于有如在“新亭举目”,以是“上水船”“山烟碧”“江雾黄”“负盐女”与发船郎,这些风光迷人的巴蜀美景才分外使他生出悲哀悲惨之感。景随情迁,自然“风景切”了。后句“茂陵”系用修辞借代法,以地名代汉司马相如,由于相如因病免官后尝冢居茂陵。《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杜甫用此典隐喻自己虽因肺病而滞留云安,但仍挥笔不辍。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云安逗留不到一年,就给后人留下了十九首诗作,表现了墨客的过人勤奋。同时此句也蕴含着叹老伤病的凄苫。很显然,颈联腔调是低沉的,然而宛如彷佛明歌一样。尾联转向高昂。云安地当南楚,墨客又是过客,故以楚客自比。“春意动”了就寒轻、山烟碧、江雾黄,而春意势必渐浓,以是墨客说“春花”必定“烂漫”,春深似海一定到来,他只期待将要举桨划船的声音。言下尚忧不能趁春出峡。
第三首紧承“春花”句,写快降临之春意。前二联是逆道春花烂漫。燕子、黄鹂、桃花、柳絮都是只有春色妖冶时方可见到的胜景。墨客捉住这些春之信使浓墨重彩地渲染,遂令人感到东风拂面可人,美景供目赏心,宛如置身于艳阳春,而墨客愉悦愉快之情亦寓于个中。颔联精心锤字炼句,也增长了艺术性。桃花而临水,柳絮而点人,状物真切。特殊是用“短短”迭字米描写桃花,其确切不移,深为古人讴歌。清黄生说:“短短,字老而趣。如小小则嫩,矮矮则俗,灼灼则太文,皆替此二字不得。”
后二联墨客预写春日之情。亲知是亲朋心腹。异日是来春。故山指故长安。颈联上句承前说,春天来了,愿望已久的对景畅饮可以如愿了,欢畅溢于言表。下句陡转说,可惜人已老了,亲朋知已见面又稀少,纵然面前春意发达,怕也难开怀了。尾联出句又一转,烟花似锦的春色究竟是赏心悦目的,不可不伙酒作乐。不过不得痛饮,或许连一盏酒也难勉强喝尽了。对句则补述其因,深叹人老、力衰,又是客中逢春久别故山,终非尽欢纵饮之日。古人对第三首诗评价极高。清卢世潅说末章尤空奇变革,其虚实实虚、有无无有之间,妙极历乱。而怀人叹老,抱映盘纡,此老杜七律之神境。所谓虚实、实虚,有无、无有,便是指墨客料想来日,逆道春色,恍若身临;所谓怀人叹老,抱映盘纡,便是指后二联那种繁芜的感情波澜的回旋起伏。
杜诗联章律诗率有章法。这组诗也是匠心独运,构思严密的。首章首句“春意动”笼罩全篇。尾联由春近念朝正而结出还朝。次章前二联尾月见春,末联由来春春浓而结出下峡。三章预拟异日春光明丽,由行将赏春而结出难返故里、终老峡中之忧叹。可以说,全诗腊中春意有如明线,绾合始终,而思归不归之感宛如彷佛隐线贯穿首尾。各章各联各句的内在联系,自然而紧密。这样的支配结撰使得作品十全十美而又层次井然,增强了动人情性的传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