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翻了一个滚,在光阴的长廊里留下淡淡的痕迹。

走进秋日的画卷,有叶落空山的寂寥,也有秋水长天的明净;有雨打梧桐的愁绪,也有素月流空的静美。

很喜好王绩的一句诗,“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通亮的月光下,一群萤火虫穿梭飞舞,好一幅唯美又浪漫的秋夜图。

《秋夜喜遇王处士》

初唐诗人被誉为仙人孺子一首小诗写尽秋夜之美令人沉醉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众所周知,“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出了名的少年天才。

六岁能诗,九岁撰《指瑕》,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二十六岁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后世惊艳不已。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叔公王绩,同样也是神童。

十一岁游历长安,谒见名臣杨素,当时宴会的公卿皆被他的才华所折服,称其为“神仙童子”,

可见王家基因之强大。

不过王家人虽聪明,但仕途却都平平。

王勃是由于一篇《檄英王鸡》而断送了出路,而王绩则是无心仕途。

隋朝时,他曾当过县丞一类的小官,却因好酒不管公务,被人弹劾,末了解印而去。

到了初唐,也曾待诏门下,只因“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当时的侍中,也便是江国公陈叔达听闻后,认为三升美酒不敷以留下王绩这样的人才。

特地给他涨到了一斗,时人也因此称他为“斗酒师长西席”。

即便如此,王绩后来还是以病为由,辞官拜别。

到了贞不雅观年间,王绩又被朝廷征召,但也不过一年多的韶光,他便再次弃官而去。

此后他再也未曾踏入仕途,隐居东皋,躬耕陇亩,酿酒自乐。

隐居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的田园诗,这首《秋夜喜遇王处士》便是个中的代表。

通过描写田园劳动,以及秋夜的风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墨客怡然自得的心境,读来令民气醉。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开头截取了两个劳动的画面:先是在北边的菜园里锄豆,然后又去东边的野外里收割黄米。

这两句表面看来,只是看似平平淡淡的阐述,没有什么惊人之笔,每每很随意马虎被读者忽略,但实在无论地点北场和东皋,还是农事活动芸藿和刈黍都大有深意。

首先是地点,从北到东,空间的超过,营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开阔感。

而且“东皋”不仅是指墨客劳作的田地,也是指他的隐居地,东皋山,他曾自号“东皋子”。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曾言“登东皋以舒啸”。

墨客隐居田园,躬耕陇亩的志趣皆在这二字中。

而“芸藿”和“刈黍”都是属于秋日的农事活动,点明了时令,照料了标题。

同时,陶渊明也在南山下种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这随意平淡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感想熏染到墨客对付田园生活的喜好。

看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这便是墨客的高明之处。

再来看后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的是他和好朋友相逢的画面。

那是一个满月的秋夜,圆圆的明月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全体村落落。

野外里,一群流萤穿梭飞舞,星星点点的萤火汇聚成了一幅灵动的图案。

“秋月”和“流萤”都是秋夜常见的意象,墨客这里仅用一个“满”字,一个“飞”字便写尽了秋月和流萤之美。

前一句是静景,突出了秋夜山村落的安谧安宁,后一句是动景,为全体画面增长了无限活气。

墨客这里并没有正面描写和朋侪相逢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个月色溶溶,流萤点点的画面,便将他的那种喜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至于两人相逢后又做了些什么,对月高歌?把酒言欢?

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首诗名为《秋夜喜遇王处士》,但是王处士却没露过面,诗中无一“喜”字,也没有正面描写两人相逢的场景。

那么“喜”从何来呢?

墨客退出官场,阔别尘俗,依着志趣,躬耕陇亩,此为一喜;

秋月溶溶,流萤点点,良辰美景,相逢故人,此为二喜。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骚”便是如此。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