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图问题,引起了热烈的社会谈论。
我基本上属于语文老师,一向不怎么关注数学教材,问题爆出之后,才去看了看数学教材。
真的是很辣眼睛。
如同一位主播所说,这不是艺术风格或者艺术水准问题,便是纯挚的坏。
作为一名美院毕业生,一名教诲事情者,我对此非常愤怒。

这样粗鄙的东西为什么会进入中小学教材,画手是何动机,出版社的层层审查为何失落守,都是有待反省的问题。
好在教诲主管部门已经成立专门事情组来调查此事,想必能割除毒瘤,肃清流毒,给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一个满意的交代。

由数学而及其他儿童读物,也渐有各种问题浮出水面,让人怵目惊心。
还有有名作家说语文教材也存在问题,指某主编将自己和圈子中人的作品选入教材当中,而这些作品代价可议。
对此,教材主编温教授作了严肃回应。

如温教授所言,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明的事情。
我们相信干系内容的选择会经由反复论证。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落。
关于语文教材的各种问题,近年来已经有叶开等专业人士提出过系统批评。
个中的很多问题也已经得到回应和解决,我们也相信,语文教材会越来越好。

语文教材不是没有问题上我先提他二十个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社会呼声很飞腾,对此教诲部门也作了正面的回应,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传统文化与多学科领悟等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事情。
比如语文教材当中古诗文内容的大量增加等,但这些内容的安排和解读,也不无问题。
我平常已经记录了部分问题,还不完备,但趁现在大家关注教材的机会,先发一个“上篇”吧。

二、语文教材中诗文部分的问题

我在本文开头说过,我“基本上是个语文老师”。
这是由于我近几年来,已经把精力集中到“语文”学科中的汉字、诗词、文言内容的传授教化教研和遍及写作,参与了一些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自己出过几本读物。
之前在王府学校做专职的初中“国学”西席,自己现攒内容。
后来爱哲学校给我更多的传授教化自由,便来践行我以为更为稳健的路径:以现有语文教材的诗文篇目为根本,作主题化的拓展和深化。
由来一年有余,到本学期结束,算是较为完全地教完了小学部三、四、五、六各年级一整学年的诗文内容。
现在我把我创造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提出来,希望编写教材的各位专家加以留神。
不敷之处,也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教。

1、三上第二单元,P15,南宋叶绍翁《夜书所见》,第三句说“知有儿童挑匆匆织”,注“挑”读“tiǎo”,释为“用苗条的东西拨弄”。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的格律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挑”在这里应读平声,否则就与后面的两个入声字“匆匆织”都成了仄声,这是不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律哀求的。
我猜注者可能是受了斗匆匆织时用须发“挑逗”的影响而致此误失落。

2、三上语文园地,P41,“识字加油站”栏目中,在系列形声字中夹杂了“教——孝”,认为“教”是“从攵孝声”的形声字,这是不对的。
这个字的甲骨文写作下图。

《说文新证》释为“从攴从子爻声”,“攴”是鞭杖,“子”是幼儿,古代传授教化是要打的,但实在不是为了“孝顺”。
《说笔墨解》虽然把它释作“从攴从”的会意字,但也注明了“”是从子爻声的形声字,并非从“孝”。
隶书有如下两体,后者左边才类化写作“孝”形。

“孝”字金文如下图,从老省从子会意,表示幼子扶助老者。

隶书作也有两体,分别如下:

当然,这一条如果只讲字形,也可以不用细究。

3、三上第八单元,P102,第24课《司马光》,释“一儿登瓮”之“瓮”为“口小肚大的容器”。
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五版《当代汉语词典》皆释为“一种盛东西的容器,腹部较大”,未言其“口”,不知注者说“口小腹大”有何出处。
倒是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瓮者,罌之大口者也”。
参考文意,应以“大口”为宜,“口小”的话这个小孩就不会那么随意马虎“足跌没水中”了。

4、三下第一单元,是“春景”主题的古诗单元,第三单元是“传统节日”的古诗单元,包含《元日》。
寒假开学,春节刚过,春景未著,以是这两个主题不妨换一下顺序,以与各自的时节相应。

5、三下第二单元,P16,《守株待兔》,“身为宋国笑”的“身”失落注,应注为“自己”,这是“身”字很常见的用法。

6、四上第三单元,P34,《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注释说“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瑟瑟”是古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为“玻璃瓶”,一样平常为蓝绿色,以是唐代以来,汉语用“瑟瑟”代指碧色宝石或碧色,就如“素”是未染之丝,代指白色一样。
《暮江吟》中的“瑟瑟”不是“形容”,而是借代,用“碧色宝石”代指“绿色”。
“瑟瑟颤动”的“瑟瑟”才是“形容”。

7、四上第三单元这一课,把写秋江晚景的《暮江吟》,与蕴含哲理的《题西林壁》和《雪梅》不怎么搭。
可以把《暮江吟》移到秋天景色单元中,另补入一首哲理诗,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之类。

8、四上第四单元,P48,《盘古开天地》,袁珂师长西席是研究神话的专家,但他整理的这篇课文有未尽合理之处。
天地混沌一片,万八千年而生盘古,那“身边有一把斧头”是谁给他制作完成又放到他身边的?在袁师长西席整理的《中国神话资料粹编》中,早期材料根本没有提到“斧子”,直到“盘古”下末了一条,明代的《开辟衍绎》才说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执斧”去开天辟地。
如此晚的材料,已经没有文献代价,是后世的艺术加工。
这则神话我们学习的时候,就用了《艺文类聚》中最早的文言材料: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在个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个中。
一日九变。
神于天。
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9、四上第七单元,P94,《凉州词》,诗中“欲饮琵琶立时催”,注云“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立时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换“琵琶”是唐代很盛行的乐器,只用于伴宴“催饮”,不会用作催人出发的“号角”。
详见《琵琶立时催何事》的谈论。
当然,这属于学术见地不同,可以连续谈论。

10、四上第七单元这一课,前两首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末了一首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编者大约是以为,三首诗都与战役有关,但两首是边塞诗,后一首是讽刺诗,也很不搭调。
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这三首诗内容、主题、有名度、写作水平都很靠近,不少诗选都放在一起。
清代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已经把这三首放在一起谈论;施蛰存师长西席《唐诗百话》,沈祖棻师长西席《唐人七绝诗浅释》也都归入一篇之中。
教材也应该放在一起,不应该让《凉州词》(黄河远上)去补白,和全不想干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个角落里“相看两不厌”。

至于《夏日绝句》,该当和《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放在一起,共同呈现南宋士人对朝廷悲观抗金的态度。

11、四上语文园地,P120,“识字加油站”的一组形声字中有这样一对“羊——氧”。
按清代学者徐寿翻译西方化学著作,根据各自特点翻译各种气体为“养气(今译氧气)、轻气(今译氢气)、绿气(今译氯气)、淡气(今译氮气)”。
之以是称为“养气”,是由于它能够养活生物,后改称“氧”,可以视作“养”字调换声旁得到的同源词。
如果径视为“从气羊声”,就流失落了很多有用信息。
当然,还是那句话,只看字形的话,就不必多说了。

12、四下第一单元,p3,《清平乐·村落居》,释“最喜小儿亡(无)赖”的“亡赖”为“顽皮,油滑”, 这是毫无道理的。

赖,从贝剌(lá)声。
本义是钱财的赢余。
能赢利则生活有保障有“依赖”。
“无赖”则物质上“没有依赖”,于是坑蒙拐骗偷抢,不择手段谋牟利益,人就成了“无赖”。

如果精神上“没有依赖”,便是“无聊赖”,“聊”是个虚词,可以省为“无赖”或“无聊”。
这里的“无赖”应是“无聊”之意。
由于两个兄长都把活干了,他无所事事,就憨憨地趴在池边剥莲蓬吃,让作者以为他可爱。
这哪有什么“顽皮”“油滑”的表现?

13、四下语文园地,P31,“识字加油站”又列了许多形声字和其声旁,我不知道编者把“凡—巩”放进来是什么意思,知不知道“巩”字里的“凡”是怎么来的,那是声旁吗?

“巩”字金文如下,从丮(jǐ)工声,表示两手操作加以巩固,繁体后加“革”作“鞏”,简体又省却了“革”。

“巩”的形旁“凡”,是“丮”字隶变后的面孔,甲骨文如下,象人两手操持之形。

金文如下,,作偏旁有不同的形变,如“执”字的“丸”,“夙”字的“凡”,也都是“丮”,都与“两手操持”有关。

14、四下语文园地,P60,这个“识字加油站”没有什么缺点,只是“杆—肝—秆”这一组中,“杆”“秆”和“竿”是一组同源词,都是植物的直茎,本可以组成更随意马虎节制字形、字义的一个系列,但混进了“肝”就不好讲了。
“轮—沦—抡”这一组也是同源词,轮,按前后顺序滚动;沦,由中央散开的沦漪;抡,按高低顺序选择。
可是组词“沉沦腐化”“抡拳”,就又不是同源词的共同含义了。

15、四下“日积月累”,P62,《蜂》这首诗中,“无限风光尽被占”,“占”字应予注音,读“zhān”,并加以注释,解释作者是为了调和音义,借“占卜”的音,用“盘踞”的义。
一样平常师生可能未必知道唐诗中的这一分外征象,详见《无限风光尽被占,“占”该怎么读?》

16、四下第七单元,P100—101,《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可以说毫无关系,硬给拼成一课,不知意义何在。
倒不如像其他许多诗篇一样,打散了去给排版做补白。
《芙蓉楼送辛渐》,可以和四上补白的《别董大》,五下补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六下附骥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篇目组成“送别”主题;《塞下曲》的“月黑”“林暗”两篇都可以选,和其余的边塞诗组成同一主题,如许浑的《塞下曲》;《墨梅》可以和《惠崇春江晚景》《墨竹》等组成题画诗。
总之可以组合的办法有很多,这样硬凑,显得太不用心,也不符合单元化传授教化的宗旨。

17、四下第七单元,P102—103,《车胤囊萤》《铁杵成针》是传统的“勤学”故事,实在不如加上“孙康映雪”苏秦“上吊刺股”一起学习。

但《囊萤》《磨杵》都是假故事,真鸡汤。
萤火虫装在囊里能不能照明,康熙天子曾经做过实验,抓了一百只装来,都不能辩识字画。
老人家有这铁杵,去找铁匠换根针好不好?真正的勤学,是要激发起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学其外在行为。
这些鸡汤肤浅又虚假,只有说教浸染。
各位,我们中国的孩子们缺的是勤奋吗?我们是“勤奋”过分了。

讲勤学、读书的古诗有很多,也可以放在这个单元,为什么要放前文所述的这样一个杂凑古诗单元?P133,“日积月累”都是讲勤学的,为什么放在童话故事单元,而不移到这一单元之下呢?

18、五上第三单元民间传说,有《牛郎织女》两篇,同学们对牛郎偷织女衣服的事情,非常愤愤不平。
我认为这是精确的代价不雅观,民间传说不无鄙俗之处。
用简明的文言来学习,就豁亮清明的多: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心裁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边幅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七月七昼夜)相会。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

这里花了较多篇幅讲了“牛郎织女”传说,“日积月累”部分还有《乞巧》一诗。
可以和六下的《迢迢牵牛星》一起折衷。
六下第一单元是“民俗”主题。
《迢迢牵牛星》纯是传说,基本不涉及“七夕”的民俗内容,可以移到“传说”单元。
这个地方的《乞巧》是有民俗活动的,可以移到“民俗”单元。

19、五上第四单元,P52,《少年中国说》的节选,文采飞扬而内容空洞,只适宜舞台集体朗诵。
中国少年要有志气,要有文采,更要有思考,有逻辑。
天下上的少年,身体未壮,智识未周,还须要呵护养成,为什么“今日之任务”“全在我少年”?节制着社会资源的壮年、老年就这样把任务推脱了吗?今日中国少年的桎梏何其多耶?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疲羸的身体,贫瘠的思想,哪里去争“富”“强”“独立”“自由”?四十年来“减负”未成,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能力的家庭纷纭送子弟出国上学。
这统统都是谁的任务,而要受害者我中国少年在教室里空喊这样的口号?

20、五上第六单元主题是“亲情”,P90,课后的空缺补了“日积月累”,是讲“节俭”的。
而讲母爱的诗歌名篇《游子吟》,却做了五下第一单元“童年”主题的课后补白。
该当合在一起,并给《游子吟》这样的经典篇目以正课报酬。

21、五上第七单元,P92,第21课是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是秋日之诗,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冬日军旅壮不雅观,韶光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仲春十五日。
叨教编者,是韶光有关,场景有关,还是主题有关,为什么要放在一起?秋日之诗选不完,军旅之诗大量有,各归各种不好吗?

22、五下第三单元,主题是“汉字”,涉及到了中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各方面的知识。
个中,P46《有趣的形声字》这一篇,分别提到了“初文增加声旁”“初文增加形旁”以增加差异度的“形声字”类型,这是不足全面的。

有很多形声字,便是大略的形旁和声旁的拼合,比如“桐”“铅”“汉”之类。

其余,初文作声旁,增加不同的形旁以起赴任别分解浸染,从而形成系列同源词,是汉字当中最有意见意义和意义的一类形声字。
比如“巠”,加“糸”为“经”,加“艹”为“茎”,加“月(肉)”为“胫”,加“页”为“颈”,加“彳”为“径”等,都有共同的含义“直”。

其余还有形旁转换的同源词,如“峰”“锋”“蜂”都有“尖”义,“坡”“波”“跛”都有“斜义,也很有意见意义。

这两类形声字,既能成组认识汉字,又能表示汉字作为汉语载体的实质特色,还能表示我们中国人看待天下的眼力和思考问题的办法。
讲形声字而不说这几类,不能达成对形声字的全面认识。

23、五下第四单元,P5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一句,释“胡尘”为“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胡尘”是诗词当中常见的词汇。
北方的游牧民族髯毛发达,故中原汉人称之为“胡”;胡人骑兵常常侵扰中原,他们扬起的尘土便是“胡尘”,以是“胡尘”代指外族的侵略。
“胡尘”也可以指“胡地的风沙”,但这个用法比较少。
北宋王朝被金朝的铁骑踏破灭亡,损失大片国土,民众处在金兵的蹂躏之下,是为“胡尘”。
“金统治地区的风沙”是个笨拙的阐明,代指“暴政”,就更牵强了。
这个问题,轻微抄一下诗词的工具书就可以。

24、六上,P100,“日积月累”部分讲了“五行”等传统文化知识。
五行和五音、五色等是有对应关系的。
既然要讲,就把的关系对应清楚一起说。
教材上彼此之间是错乱的,应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五方:东南中西北……

25、六下,第五单元,P77,《两小儿辩日》中,“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释“盘盂”为“盛水的器皿。
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真是信口胡扯。
“盘”和“盂”是常见的器皿,盘浅盂深,都是圆形。
我想请编者,给我找个方的“盂”来我开开眼界。
况且这里是在谈论太阳的形状,再怎么比喻喻体都该当是圆的。

由于我教的是三、四、五、六年级的诗文,以是本文只谈论了这几个年级的诗文内容,形成了上篇。
小学一二年级和中学的诗文篇目,要等仔细研读之后,再向各位师友请教。

以上列出的问题,有些的确是“缺点”,有些是可以磋商的。
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必太过在意。
由于语文教材和语文课,能够带给同学们的人文滋养是非常有限的。
教材编得再完美,课程上得再精,也是远远不足的。
人文素养的提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要靠深入的不雅观察、思考。

但是既然有“教材”这个东西存在,就努力把它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