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共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本日我选出十首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品,跟大家一起欣赏。

辛弃疾雕像

一、《水龙吟·登康健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最经典的十首词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此时,辛弃疾在时任建康留守叶衡的幕府中当参议官。

辛弃疾本是怀着报国之志,从金国统治区跋涉千万里来投奔南宋朝廷,然而他却一贯得不到重用,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
因此,辛弃疾借登临赏心亭之际,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英雄失落意、壮志难酬的烦闷之情。

词的上阕写景。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涯,江水奔流,直到天边。
词人登亭了望,目光极处,远山层层叠叠,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发髻,煞是好看。
然而,一想到还有一半山河沦陷敌手,面前的山河反而引起了词民气坎无限的愁恨。

落日挂在楼头,鸿雁发出悲鸣,他这个客居江面的游子,看遍了手中的宝剑,拍遍了亭上的栏杆,一腔愤懑无处诉说,没有人理解二心坎的一腔热血。

词的下阕,连胜张翰、许汜、桓温三人的典故,传达光阴流逝、壮志难酬的无限伤感之情。

词人不想像张翰那样,由于思念家乡菜,便辞官归家,也不想像许汜那样,身处浊世,家国破碎,却只知求田问舍,连刘备都看不起他。
词人的内心,一贯怀着收复失落地的壮志,然而光阴一每天逝去,他却一贯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当年桓温北征,看到曾经种在琅琊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算夜树,不禁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而现在,词人看着亭外的树,他就像那些树,还能经受多少风吹雨打呢?

词的末了说,想要要求一二红颜心腹,擦拭自己伤心的泪水,都找不到。
再次强化了词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处境。

辛弃疾书法《去国帖》

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间,此时,辛弃疾调任江西提点刑狱。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
北宋覆灭之时,金兵追拿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亡命之里,曾经由造口,因此经由造口时,触景生情,在石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江水东流,江水之中,不知蕴含着多少行人的泪水。
行人,指的便是亡命的隆裕太后。
回到现实,词人昂首望向西北,想看到北宋故都开封,但视线被无数高山遮挡。

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终极还是东流入海,但却遮住了词人的视线,遮住了南宋万民,他们都回到了北国了。
日暮,词人站在江边,内心充满悲愁,只听到深山中鹧鸪的叫声。

清人陈廷焯《云韶集》中评:“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
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模糊在耳。

三、《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词前的引言可知,这首词这首词写于淳熙六年(1179),这时辛弃疾由湖此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他的同寅王正之在小山亭设宴为他饯行,辛弃疾在宴席上写下了。

辛弃疾的字

这首词采用传统的喷鼻香草美人的比兴手腕,来讽喻时势,感慨个人命运。

词的上阕写惜春,以春去花残喻光阴流逝、空想破灭。
时节已是暮春,还能经得起几次风雨奏乐呢?由于惜春,常常担心花开得太早,由于开得早也落得早,更何况现在已经落红满地。
春天啊!
请你停下你的脚步,那春草已经铺到天边,遮断了归路。
然而春天一句话也不说就已拜别,只有那屋檐下的蜘蛛,为了留住春天,殷勤地结网,网住那些飞离的柳絮。

下阕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落宠的典故,来写词民气坎的失落意。
居住在长门宫中的陈皇后,曾经也是让人妒忌在工具,后来却只能幽居冷宫,在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期盼着与汉武帝相会的佳期,又一次又一次地失落望。
纵然她能用千金买得司马相如为她写《长门赋》,但她内心的感情,能向谁倾诉呢?

接下来,词人用杨玉环、赵飞燕的故事,警告那引起跳梁小丑,说你们不要太得意,你没看到杨玉环赵飞燕,终极都去世于非命、化为尘土了吗?

词的末了,回到面前,词人满赍恨绪,但却自劝,不要登高了望,由于那快要落山的夕阳,正照着那被迷雾笼罩的杨柳,远了望去,一片迷茫,更令人断肠。

这首词的形式是婉约的,内容却是热烈的,在蕴藉婉约的外衣之下,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夏承焘师长西席评价其为“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淳熙八年(1081)冬,辛弃疾被御史王蔺弹劾,说他“奸贪凶暴”、“肆厥贪求”,他因此丢官,在带湖赋闲十年。
闲居期间,辛弃疾常常到博山浏览,一次浏览之余,诗兴大发,他在路旁的石壁上题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少年之时,根本不懂什么是愁,但却喜好登楼望远,为赋新词,强作有愁。
上阕四句,是为了衬托下阕。

下阕起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按照读者的生理预期,接下来该当写真正的“愁”是若何的,然而辛弃疾却重复了两句“欲说还休”,末了以一句淡语“却道天凉好个秋”结束全篇,让读者的生理预期全部落空,但当我们仔细品味,却又能词人那繁芜的“愁滋味”。
这便是不写之写,高妙无比。

五、《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种多样,他不仅有豪放冲动大方的作品,也有婉约蕴藉的词作。
这首《青玉案·元夕》,便是他婉约词风的代表名篇。

赵朴初书《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是写元宵佳节之际,词人在繁华的街市上,探求佳人心腹。

上阕写元宵佳节繁华繁盛热闹繁荣的街市。
元宵之夜,处处张灯结彩,仿佛确是风中开满了鲜花,满天飘荡的烟花,就像天上的星星被东风吹落下来了,大街上,到处是富丽的马车,马车时还时时传出阵阵喷鼻香气。

凤箫演奏着动人的乐曲,全体夜晚,到处飞舞着俊秀的鱼龙花灯。

下阕写词人追寻佳人心腹。
一群身着俊秀衣物、散发着喷鼻香气的美女,语笑嫣然地从词人身旁走过,词人却没有看到自己要找的人。
词人在鼓噪的人群中,千百次地探求,渴望见到那个心中的身影,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

夜已将尽,灯火已经稀疏,正当词人失落望之际,一转头,她就站在那稀疏的灯火之下。

在这繁华繁盛热闹繁荣的世上,一个独处于烟火清冷之地的人,必有他人那及的胸襟怀抱,这样的人,才能成为辛弃疾的心腹。

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陈同甫即陈亮,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石友,两人都主见抗金,因此都受到了南宋朝廷的打压。
这首写给陈亮的词,便是抒写两民气中共同的抗金志向。

醉意之中,词人挑亮灯光,反复地看自己的宝剑,睡梦中,词人回到了号角声不断的军营之中,在军营里,将士们一起烤牛肉,听塞外的音乐,在秋日的沙场上校阅阅兵军队。

沙场上的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快,弓弦像雷声一样响。
人生最大的梦想,便是能在沙场上为君王实现统一天下的奇迹,赢得身前去世后的盛名,可是这统统却只能在梦中实现,现实中,我们都成为了无所作为的白发老人。

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此时,主战派的韩侂胄主政,积极方案北伐,六十六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当镇江知府。
然而,韩侂冑轻敌冒进,与辛弃疾在计策上多有不合,不久,辛弃疾就被调离了镇江。

这首《永遇乐》,辛弃疾通过镇江之地的历史典故,暗讽韩侂胄轻敌冒进的行为,表达自己虽已垂老,但仍有杀敌报国的决心。

江山流转,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英雄孙权的遗迹,无论是繁华的亭台楼阁,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都在风吹雨打中消散。
那夕阳下的荒草野树之中,那平常街巷的房舍里,曾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居住过的地方。
想当所,刘裕率领着强大的军队北伐,气吞万里,是多么的威武雄壮。

然而,刘裕的儿子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信臣子封狼居胥的豪言,草率北代,结果惨败,被北方追来的仇敌吓得仓皇失落措。

举头了望,回忆起自己四十三年前从北地生擒叛押到南方来,那时扬州的道路上,到处是抗金的战火,而现在,老百姓却把佛狸祠当成供奉神祗的地方,完备忘了这里曾是异族天子拓拔焘的行宫。
自己的爱国之心老而不衰,多尴尬有谁能像当年赵王讯问廉颇能不能用饭那样,来关注自己的才华与志向呢?

八、《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昂首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写于绍熙四年(1193),辛弃疾时任福建安抚使,他在经由南剑州时,登上了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写下了这首词。

南剑州,在今福建延平。
《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见斗、牛两个星宿之间有紫气,问雷焕,雷焕说是宝剑的精气,上彻于天。
后来,雷焕在丰城挖到了两柄宝剑,他把一柄送给张华,一柄自佩,雷焕去世后,其子雷华携剑过延平,宝剑溘然跳出入水,化面为龙。
辛弃疾的这首词,便是有感于这个故事而写。

举头了望,西北的天空,浮云滚滚,要扫荡浮云,就要倚靠锋利的宝剑。
浮云当然便是暗指金国。
人们说,这里深夜之时,常常能看到斗牛之间,有光芒和剑气显现,于是词人想到晋代雷华落入水中的宝剑,他想寻到宝剑,助他实现扫荡浮去的空想。

但词人只感到群山高耸,潭水冰冷,月光明亮而星光暗淡,根本没有看到所谓的气冲斗牛。
他想点燃犀牛角,下到潭水里探求宝剑,但刚靠近栏干,又害怕风云突变,鱼龙惨叫。

两岸高山夹峙而立,双溪江水流过高楼,想要奔驰飞涌,却终极收敛平缓。
词人虽然想像三国时陈元龙那样匡扶世事,救援万民,但他现在已经“老了”,不如就喝凉水,睡凉席,清闲退隐吧。
历史的千古兴亡,人间的百年悲笑,在登揽之时,竟一起涌上心头。
低头一看,斜阳下,是何人卸下船帆,将船系在岸边。

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此词说:“词直气盛,宝光焰焰,笔阵横扫千军。
雄奇之景,非此雄奇之笔,不能写得如此精神。
”在《词则·放歌集》中又说:“雄奇兀奡,真令江山生色。

九、《贺新郎》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顾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辛弃疾瓢泉的别墅中,建有一座停云亭,由停云亭想到陶渊明的《停云》诗,于是写下此词。

词中写道,词人现在已经年迈体衰了,想起平生深交,大多零落,让人无限怅惘。
现在词人已是满头白发,人间万事,一笑而过,还有什么能让感到真正的快乐呢?

人间沧桑巨变,惟有青山依然妩媚,词人与青山,不论情怀还是样貌,都那么相似,想来青山见到词人,也会认为词人很妩媚吧。

把酒一樽,倚窗吟诗,想当年陶渊明写《停云》诗时,也该当是这样的怡然彼得吧。
南朝时的那些绅士,只把醉酒狂妄当成求名的手段,他们哪里真正懂得酒的真趣。
酒酣之际,在翻飞的云气中朗吟长啸,真是畅快。
我不遗憾不能见到古代那些疏狂绅士,只遗憾古人不能看到我的疏狂。
在这个天下上,能理解我的人,只有那两三个朋友。

十、《沁园春》

沁园春

将止酒,戒羽觞使勿近

杯汝来前!
老子目前,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去世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心腹,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互助人间鸩毒猜。
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这是一首戒酒词,辛弃疾想要戒酒,特意写下了这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词中将羽觞拟人化,以词人与羽觞的对话作为词的主体,写得十分有趣,读来不禁想笑。

词的开篇,以怒气冲冲的口吻,叫羽觞上前,喝斥道:老子现一查身体,创造常常口渴,喉咙十燥,爱嗜睡,打鼾,这些都是你的差错。

洒杯说:醉翁就该当像刘伶那样,有酒就开怀畅饮,醉去世了就就地埋掉了事,这样才算是真正达不雅观的人。

听了羽觞的回答,词人的语气软了许多,他说羽觞真是薄情,却又称呼羽觞为心腹。

下阕词人语气又转,他表明自己戒酒的决心,说:酒以歌舞为媒,媚谄人类,侵害人的身体,大约可以算是毒品。
何况爱极生怨,事物再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表面上振振有词,实际即是承认自己对付酒是爱极生怨,酒对付自己是美过成灾。
接着词人与羽觞约定,我还有力气摔碎你,请你速速拜别。

羽觞则俏皮地答道:挥之即去,招之即来。
他仿佛猜透了主人的心思,你戒不了多久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他诙谐的一壁。
人生总有不快意之事,不过假如能像辛弃疾这样调侃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有趣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