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旁的冬青树耐受冰雪,依然郁郁葱葱;不过池塘边的其他树木,却很丢脸见一片树叶,就连鸟儿也不愿在枝头栖息。墨客们也嗟叹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正是寒意袭人,干瘪花枝。下面分享两首罕见的五律,梅尧臣与袁枚各写了一首《春寒》,颔联异曲同工,结尾却心境迥异。
春寒 宋代: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愉快。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的墨客,他登时书柜、见地深刻,同情百姓疾苦,抒写了很多随处颂扬的佳作。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由于体弱多病,不胜风寒,在别人兴致勃勃地外出踏青时,他却不得不卧床安歇。
首联描述了早春时的情景,白天也不见温暖的阳光,整日里阴沉沉的。天空里的云层虽然很薄,却觉得深不可测。太阳不知躲到哪里睡
接下来作者想象动植物的感想熏染,由于天寒地冻,蝴蝶都收敛了翅膀;花儿也彷佛十分畏寒,非常不愉快,毫无绽放自己的感情。作者采取移情手腕,将内心愁闷的情绪迁移到花木上,实在花儿不开,只是由于未到温暖的时节。
墨客写到这里,彷佛非常同情蝴蝶和花儿的遭遇,于是便披衣走到窗前,期望瞥见景象放晴。可是还未等他放眼眺望,只见寒风吹动了挂在枝头的青色酒旗,远处的山峦中云气翻滚,北风正裹挟着冷雨,迎面而来。
此时作者的妻子已经离世,他的次子又病逝不久,自己又由于被贬而干瘪朽迈,彷佛所有不幸都相继而来。墨客在结尾不禁表达了内心的万分悲戚,“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读者读到这两句,一定会感到直击肺腑,人生充满悲欢离合,但是由于灾患丛生,终于成为压垮这位老人的末了一根稻草。
春寒 清代:袁枚
重裘逢仲春,袖手步芳林。
残雪有余色,百花无竞心。
踏青苔影薄,禁火客愁深。
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
袁枚是清代精彩的文学家,他三十多岁时弃官归隐,在随园一边设馆授徒,一边潜心进行诗歌创作和整理事情。墨客喜好交友访游,碰着新奇的景物都会容身不雅观赏,并能敏锐地从大自然中捕捉到写作的灵感。
农历仲春,虽然早已过了立春时节,但是风雨凄凄、寒意袭人,墨客穿着厚重的裘装和棉鞋,双手也缩在袖子里。虽然屋外滴水成冰,墨客却依然兴致勃勃地步行在芳林之中,他一边欣赏着沿路的风景,一边琢磨着写出一首春天的诗歌。
颔联描述早春的景象,景象渐暖,树林里的积雪也开始逐步融化,只有那些阳光难以照到的角落,依然还有一些残雪。树林里的红花和绿叶反射的光芒,叠加到一起,映照到白雪表面,显得非常梦幻。
景象寒冷,百花彷佛都没有心情展现自己的娇容,作者用“无竞心”三字,表达了春寒的特点,与梅尧臣的“花冷不愉快”,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此时恰逢寒食节,民间习俗须要禁火,而太阳又很少露面。林间青苔遍布,显得阴冷黯淡,使得墨客心中忽然平添了一份愁情。才子慢下脚步,“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这样的结尾又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
清澈的溪流,汩汩流淌;活泼的黄鹂,发出欢畅的鸣叫。它们彷佛都在敦促着春天的到来,也启迪人们早点支配农业生产,不要延误一年的好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