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端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答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苏东坡这两首回文七绝惊艳无比让人大年夜开眼界不愧是一代文豪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答,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答。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下面苏东坡的这两首回文七绝便是属于“通体回文”,可以从末了一字倒读到开头一字,成为新的一首诗,非常有趣。

苏东坡序:十仲春二十五日,大雪初霁。
梦中有人以雪水烹煮小团茶,还让美人歌唱助兴。
我在梦中为此创作了《回文》诗,醒来后只记得个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
这是用飞燕唾花的故事创作的。
于是我连续思考,又写出了两首绝句。

七绝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其一 北宋 · 苏轼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其独特的笔触描述了一场梦境。
首先,他以“酡颜玉碗捧纤纤”描述出一个温馨的画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位佳人手持玉碗,面带红晕,手指纤细,婉约动人。
接下来,“乱点馀花唾碧衫”则将画面推向了动态,余花乱点,碧衫轻唾,生动地展现出佳人的活泼与灵动。

然而,诗的意境并未止于此。
苏轼以“歌咽水云凝静院”描述了一幅安谧的画卷,歌声仿佛在空气中凝集,水云在安谧的院落中流淌。
末了,“梦惊松雪落空岩”则将画面推向高潮,梦中的惊醒,松雪从空岩飘落,使全体画面充满了动态与活气。

整首诗以梦境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苏轼对梦境的独特理解和感想熏染。
无论是佳人的婉约、活泼,还是安谧的院落、空岩的雪落,都在苏轼的笔下生动呈现,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如梦如幻的场景之中。

七绝 记梦回文倒读一 北宋 · 苏轼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唾花馀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在岩石的空隙中,雪花纷纭落下,松树在寒风中摇荡,仿佛在惊扰我的梦境。
安谧的院落里,云雾环抱,仿佛与天地凝为一体,流水轻轻吟唱着悠扬的歌谣。
在这宁静的画卷中,我的心情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那碧绿的衣衫上,还残留着些许唾花的痕迹,点点斑驳显得有些缭乱。
而那纤细的手指,轻轻捧着玉碗,碗中的美酒泛起荡漾,仿佛在倾诉着什么。
玉碗中,酒液泛着微醺的光荣,那容颜也在醉意中变得红润如玉。

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幻境之中。
这画面是如此俏丽,让人陶醉个中。
苏轼的这首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奥妙地描述出了梦境中的景象。
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想熏染到了他的内心天下。

七绝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其二 北宋 · 苏轼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首诗以空花落尽、酒满缸为开篇,描述了一幅深邃而宁静的画面。
太阳升上山头,融化了山上的积雪,雪水涌入江中,仿佛一条彭湃澎湃的大江。

接下来,苏轼以博识的笔触描述了炉火通红、浅瓯新热、龙团小碾的场景。
这里的“龙团小碾”指的是宝贵的龙团茶,须要用小碾轻轻碾碎,才能散发出茶叶的喷鼻香气。
苏轼把这统统都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仿佛读者能够感想熏染到那清新的茶喷鼻香和温暖的火光。

末了一句“斗晴窗”更是奥妙地将整首诗的情绪推向高潮。
窗外的景象恰好,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苏轼以斗晴窗为背景,展现出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整首诗以空花落尽、酒满缸为引子,以红焙浅瓯、龙团小碾为主线,末了以斗晴窗为结尾,构成了一幅完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苏轼的诗歌措辞幽美、意境深远,这首诗更是如此。

七绝 记梦回文倒读二 北宋 · 苏轼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在窗边,阳光明媚,照射在碾好的小团龙茶上,仿佛在斗茶。
新瓯里的活火微微燃烧,浅浅地烘焙着红茶。
此时,江水上涨,雪融山上,阳光明媚。
缸里的酒已经倾尽,只剩着落花在空中飘舞。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措辞幽美。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窗外的景致,以及茶酒的暗香和落花的哀愁。
同时,他利用回文倒读的手腕,使诗句更加独特有趣。
通过倒读“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可以变成“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融雪涨江山。
”这种手腕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意见意义性,也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创意。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佳作,更是一首展现他卓越才华和创意的诗篇。
通过回文倒读的手腕,他奥妙地将原来平淡无奇的句子变成了充满诗意的佳句,令人惊叹不已。

#原创诗歌##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