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丽敏

泉州话中,“起”和“落”常日是连着用的,如“起起落落”,起、落的重叠利用是有强调的意思。
如市场放开,就会涌现价格起起落落,和操持经济时期完备不同了。
我们地处沿海,海产品根据景象的变革,有句方言针言叫做“鱼金鱼土”,便是说碰到坏的景象,鱼鲜少价格就涨起,贵得像金子。
反之好天时市情上鱼鲜丰富,价格就降落。
针言用金子和泥土为难刁难比,来解释鱼鲜价格起起落落的差异。
也可简称为“起落”。
“起价”即涨价,“落价”即贬价。
有一句意见意义俚语“大家落价,新妇起价”(“大家”即婆婆,“新妇”即媳妇)。
过去,婆婆在家庭中是绝对威信,而现在年轻媳妇无遵照传统不雅观念,反而婆婆迁就媳妇,有的媳妇乃至不尊重婆婆,凌驾于婆婆之上。
这句俚语就用商品的起价落价,来比喻婆媳地位的转变。
“起落”,在泉州话中不但指升和降,还可以利用在站立和坐下的动作上,如“老年人起落着较细腻咧。
”意思是老年人起居行动要小心。
“起”、“落”在泉州话中,“起”只有一个读音,“落”却有五个读音,但都有各自的用法。

晏晏睏,早早起,米缸常常有剩米(谈“起”字)

在农耕时期,米缸只要有米,就可以算生活有依赖了。
谚语“晏晏睏,早早起,米缸常常有剩米。
”“早早起”是很早就起床。
“晏睏(晚睡)早起”,解释起早摸黑抓紧韶光做工营生。
勤恳的人生活就有担保,勤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起”字,在泉州话读[k′i³]。
虽然只有一个读音,但详细利用时,方言词汇还是很丰富,值得我们磋商。

“早早起”是很早就起床。
而“早起”一词在泉州话有二义,一是指普通话的上午、清晨等,如南音《早起日上》四个字,唱词意是清晨太阳出来;“早起”另一义,在泉州话中还可以指早餐,如“食早起”,即普通话的“吃早餐”。

关于起落在泉州话的运用

“起”和“倒”相对,如谚语“宁肯扶人起,呣通砗人倒”(“呣通”是不可,“砗”是推倒)。
字面上是说宁肯把人扶起站着,也不要把人推倒。
引申义,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该当帮助他度过难关,多做善事,不可害人。

“徛起”(“徛”是站立)相称于普通话的“居住”。
常与“好、歹”连用,表示能不能立足。
南音《年久月深》:“年久月深恶徛起,及早束伪装归期。
”唱词来自戏班戏《陈三五娘》的故事,陈三为追求爱情入黄府为奴却毫无结果。
“恶徛起”,“恶”是难,觉得无法再居住下去了。
“好徛起”指居住得很爽,凡事顺意。
“歹徛起”, 指住着不爽,不吉利。
“好徛”跟“好徛起”,“歹徛”跟“歹徛起”,意思不完备一样。
多一个“起”字,除了表示居住外,还包含人际关系等成分,如“伊著单位好徛起。
”指他跟同事的关系都很好,而“有的人爱计较就歹徛起了。
”有个方言针言“食穿徛起”,便是普通话的衣食住行,也可简缩为方言的三音词“食穿用”,概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起行”便是动身、动身。
起,表示离开原来的位置。
古汉语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还有戏班戏《陈三·过楼》戏文唱词:“鸡啼头声便起行,听见夏蝉著许枝头乱叫声,熏风吹送乐逍遥……”古汉语和戏班戏都用“起行”表示动身、动身。

“起碇”便是起锚。
船要出海就得“起碇”。
泉州童谣《我是祥芝讨海兄》:“我是祥芝讨海兄,舂风拍涌都口母惊。
捌天时,舵,炎日霜寒雪冻照起碇。
”就说出了讨海人的艰辛。
起碇出海,不管霜寒雪冻,还是大热暑天都得照出行。
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的俚语“大船恶起碇”,是比喻大的事物,牵扯面大,要改变比较费时费力;也比喻有些人架势大,行动慢或干事拖沓。
这俚语非常形象又生动。

“起风台”,是刮台风。
谚语“三月起风台,寒去世囝仔栽”。
农历三月若刮台风就很不正常,形容景象会非常寒冷。
“囝仔栽”是指幼小孩子。
谚语 “树头徛伊在,无惊树尾起风台。
”也可说“船头徛伊在,无惊船尾起风台。
”自身站稳了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即身正不怕邪。

“起雷”指响雷。
谚语“起早雷,午时濩(雨)。
”一早若响雷,中午就会下雨。

“起工”指规矩,规则。
比如小孩从小要培养对长辈“起工”礼貌规矩。
另有一说,“起工”为“纪纲”的误读,“照起工来行”应为“照纪纲来行”。

“起”在方言中还可以表示数量足够。
在菜市场买鱼买肉,称足够了就叫做“称仔起起”,指略微超过应有的程度。
称无足,叫“称无起”。

“开始”指开始,开端,事物开始进行的阶段。
谚语“百般开始难”, 做什么事都是开始的时候比较难。
针言“开始挖兄”,是首倡的意思,带贬义。
大都表示有的人尽出不好的主张。
“开始挖兄”这个针言现在年轻人就很少听到。

还有方言词:“起狂”是发狂;“起雄”,使性子,逞凶;“起痟猫面”指翻脸吵闹,耍无赖;“起势头”,指抬出权势想要以势压人。
还有“起曲头”,指挑发难端,找茬儿;“起 刺”,指利用无赖手段耍刁钻,吵闹,和“起无空”意思类似。
这些方言词的用法是很富有地方特色的。

“起”为盖,兴建,建造、建立,也是泉州话具有的,“起厝”便是建造房屋。
泉州话的“起厝”义,源自古汉语,《汉书·武帝纪》:“仲春,起建章宫。
”“起建”便是建造。
泉州话有关“起厝”的谚语很多,如“千富万富,呣值家已起厝”,过去人们认为自己盖屋子才真正是富有的象征。
要建造房屋就要赢利积蓄。
有谚语“一年饲,两年孵,三年起大厝”。
这句很有时期生活特色又有哲理,喂养家禽会有所积蓄。
还有“饲马穷,饲猪富,饲牛起大厝”。
都是解释喂养家禽可以赢利,积累资金,到时就可以盖屋子了。
谚语“起厝存(派)半料”,过去盖屋子都会预先准备材料,意思是说准备的材料每每不足用。
“ 起厝”算是家中的大事,在过去须要几年才可以完成。
以是还有一句谚语“一年起厝三年绍(续)”,要建造房屋就要永劫光赢利积蓄才能建成。

起盖房屋也要看景象。
谚语“八月开始到年兜,起厝师傅穑路厚”。
“穑路厚”,是盖房屋的活儿多。
八月往后的景象适宜起盖房屋。
以是从八月到年兜(除夕),起盖房屋的师傅别担心无工可作。
反之,芒种夏至期间就不适宜了,谚语“芒种夏至,起厝师傅食家已。
”起厝师傅无人聘请只好回家吃老本。
除了“起厝”,常用的词还有“过起”:便是改建,在原来的根本上加以改造,使适宜于新的须要。

“起”的这些方言词在普通话是无法对译的,都富有方言特色。

笋因落箨方成竹 (谈“落”字)

诗句“笋因落箨方成竹 ,鱼为奔波始化龙。
”这句诗句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竹笋长出来的时侯,只有竹叶一层层落下来才有可能成为竹子。
“箨”便是竹叶,“落(音鹿)”是掉下来的意思。
那后半句的意思便是鱼要变成龙,也要经历一番困难的奔波才能达到。
意谓一个人若要造诣一番奇迹一定要经历诸多磨练。
此为诗句,以是要用泉州话文读音来诵读。

泉州话的读音,最具特色的是文白异读。
文读音更多地保留着晋唐古音。
由于文白读音不同,意义完备不同。
“落”,在泉州话中是个多音字,也是一个利用频率很高的字。
文读一样平常用于诗文诵读或者针言。
虽然泉州人日常口语都用白读,但“落”文读音在泉州话的利用还是很多的,如古诗《潮》:“涨落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古诗的吟诵得用文读。
海水逐日都按照韶光涨潮和退潮,永无休止。
唐·李白《送朋侪》诗:“浮云逰子意,落日故人情。
”中的“落日”,是太阳下山。
针言“底细毕露”的“落”是降下、退下的意思。
还有人们常吟诵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月落”、“涨落”、“落日”、“水落”的“落”都是“退下”的意思。
(音“鹿”)。

常用的“落花流水”,这个针言深有含义。
唐·刘眘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喷鼻香。
”诗中的春意是由于“落花随流水喷鼻香”而延长了。
宋·欧阳修的《夜行船》词“落花流水草连云”。
解释“落花流水”最早是形容暮春春景衰败的景像。
南唐·李煜的《帘外雨潺潺》词在南音的唱段:“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用“流水落花春去也”,将“流水”调到前面,同样是形容暮春春景凋零。
但他更多地因此景抒怀,即“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来抒发当时亡国君王被囚禁失落意悲怆的心境。

“落花流水”一词,在后来则常用于比喻战事惨败,大势已去。
例如常说的“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针言的这两种用法反差还是很大的,但作为比喻败北或者做大事溃败得一塌糊涂是很形象的,而且是人们常用的形容词。

然而更有趣的是,泉州南音、南戏唱词则将“落花流水”常用于爱情上,这也别有一番情趣。
即把“落花流水”针言拆开来,演化成“落花故意,流水无情”,比喻爱情上的一厢宁愿。
生动地把“落花”和“流水”拟人化了,彷佛女方故意,男方却无情。

南音《恨雁声嘹呖》:“想君侢肯亏心,莫是话说无定信?莫畏学了吴起行为?莫畏阮是落花故意,君是流水无情?枉发业,月下诉衷情。
”这是深闺女子将自己比作“落花故意”,怨“君是流水无情”。

南音指套《心肝跋碎·朱郎卜返圆》:“眼里睁睁只处珠泪滴,那畏落花流水,流水落花无定期,流水落花无定期。
”这是戏班戏《朱弁》的故事,朱弁出使金国与雪花公主共处十六年,对外名为夫妻而实则以兄妹相待。
当朱弁要回归宋朝时,这在雪花公主的情绪上是极大的悲剧。
雪花公主为朱弁在感情上作出了最大的捐躯,而今朱弁要回去与家人团圆。
唱词利用反复句,重复句,诉出了公主极度悲痛。
这样的用词没有直接说两人的感情,用“落花流水,流水落花”来表示男女双方的情绪,这也别具特色。

而戏班戏《吕蒙正·打赶》一出戏中,吕蒙正和刘文茂、刘月娥答辩的对白:

“(净念)一见寒儒太专横狂,山鸡焉敢望凰凤。
日向豪门求口食,身穿百结破衣裳。
(旦念)爹爹何故无慧眼,自古文章独自强。
(生念)落花故意随流水,儒林怎得附都堂。
”吕蒙正在对白中“落花故意随流水”,加一个“随”字,就变成两厢宁愿了。
因刘月娥在彩楼上亲自感想熏染到吕蒙正出口文章的才华,即下楼亲自送绣球。
表示了相府小姐刘月娥的贴心贴腹,但想不到刘文茂嫌贫悔婚。
在这里的“落花”和“流水”用在爱情上加个“随”字,意义也就变成双方故意了。
泉州南音、南戏唱词奥妙的利用,展示着中国的笔墨游戏,真是耐人寻味。

“落月屋梁”一词源于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疑是照颜色”之句,后来就用“落月屋梁”一词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多用于交情方面。
清·黄宗曦《寄周子佩》诗:“落月屋梁长入梦,未知何日遂征帆。
”望月思故人一贯都是古诗中的传统。
无论是“落花流水”还是“落月屋梁”,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措辞的蕴藉之美。

戏曲中常涌现的一个词“落第”,是指科举考试没考中的“落第诗人”。
如《吕蒙正· 打赶》一出戏中(净白):“落第诗人贫徹骨,看来何福作高官。
”(生白)“屡科不第吕蒙正,有志登科中状元。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也是濒危的曲艺艺术,现在只保留在戏班戏传统剧目《郑元和》中。
这种“莲花落”曲艺一样平常是一个人演出,用竹板拍节拍。
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的句子做衬腔或尾声。
戏班戏《李亚仙·护儒》唱词:“一年即过不觉又是一年春里阿莲花,荒郊野外,宝马喷鼻香车踏草青,莲花落也。
”“里阿莲花”做帮衬,“莲花落也”做尾声。

这些词在泉州话该当都要用文读音,紧张涌如今诗词、针言和一些由普通话直译过来的词汇中,如落实、掉队、落户、零落、落红等等。

“落”在泉州话的白读有多种,个中常用的白读音[lo⁷],组词和意义跟普通话的“下”用法一样。
用“落”,是普通话里的“下”,即有放入、进入的意思。
比如普通话的“下面条”、“下米”、“下锅”,泉州话说“落面”、“落米”、“落鼎”。
农作物的播种叫“落种”,施肥叫“落肥”。
“落”都是“放入”的意思。
“落濩(雨)”、“落霜”,普通话是“下雨”、“下霜”,薄暮时太阳下山,用“日落”表示夕阳。
谚语“日落乌云起,濩落半暝后”,太阳下山时涌现乌云,下半夜会下雨。
如果“日落乌云半暝散”则“明仔曝仔流大汗”,日落时的乌云半夜散去,则来日诰日的景象将非常酷热。
人们通过太阳下山前后的天空云彩变革,判断是否晴、雨的景象。

方言“日落”表示夕阳,而语序颠倒的“落日”,在泉州话则是“择定日子”。
有句俚语“讨饭家己落日”(“讨饭”是托钵人,“家己”是自己),意思是托钵人无人所管,可以自己择定日子。
也比喻凡事可自主择定日期。
“日落”和“落日”这两个词在泉州话的意义反差还是相去很远的。
南音《秀才先行》唱词:“日头卜落,看许日头渐卜落,今卜值带通去投。
”“日头”是太阳,“日头卜落”是夕阳,便是太阳要下山。

很多动物都比人敏感,谚语“蠓仔恶,卜落濩”,“蠓仔拦路,卜落大濩”。
“蠓仔”是蚊子,蚊子到处咬人显得特殊凶暴,就预兆要下雨了,乃至会下大雨。
还有“西北濩,连落三下晡”,“三下晡”是三个下午。
夏天特有的阵雨要连下三天,而且每天下雨韶光推迟一小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谚语“落霜有日炙,乌寒无带歇”。
冬天时下霜的天虽然很冷,但每每有太阳可照。

“落水”一词有三种义,一是字面的本义,进入水中的意思。
谚语“无落水呣知水深”,没有下到水里不知水的深浅。
“落水才知长骹人”,是下到水里才知道谁的腿长。
比喻通过实际事情才能看出谁有真本事。
二是比喻被坏人拖下水,堕落做坏事。
三是相称于普通话的“过水”,像新衣服或新布防缩水都要落水,将制作、买卖过程中的杂质、灰尘洗掉。

“落泊”一词指潦倒穷困,失落意。
为了字音的准确,俗写常日用“落薄”。
南音《秀才先行》唱词:“君落薄,我君恁虽落薄,日后有只公卿才貌。
绣球亲抛,绣球是阮亲抛,望卜和谐到老。
”唱词“君子落薄那暂时”,意思是说有本事的人,落魄是暂时的,总有出头之日。
谚语“君子落薄,相命免学”,有本事的人纵然落难,也可以轻易找到谋生的路子。

“落”在泉州话的另一用法,相称于普通话房屋的几“进”。
闽南风格的古大厝,平房一宅之内,都有分前后几落,一排叫一落,这样就有“顶落”、“前落”、“着落”、“后落”等。
比如明代泉州大善士李五在万石城心九落大厝,以及池店的九落大厝,两座大厝设计都极为简朴,其构造是由纵横各三的汉式五开间,又有双护廊的九落大厝,以是泉州有流传谚语“有李五的富,也无李五的九落大厝”。
个中池店的九落大厝,实际上为十二落,光房间就有一百七十多间,命名是用主厝的“九落”寄望“永久”的意思。

“ 落”还有用来表示韶光词的连用,如“掉队日”是大后天,这是泉州话的构词办法。
“落”在泉州话还可用作概数词,如“十落牙”便是“十多个”,“几落摆”便是“好几次”,“百落斤”便是“一百多斤”。
“落”在这里表示大概数目的数词,这也是泉州话特有的概数词。

“ 落”的另一种白读音读作[lak⁶],有几种用法,一是“掉、掉下”,比如“曝衫时无小心落落来”(晒衣服时欠妥心掉下来),个中有两个读音[lak⁶]、[lo?⁷],“落[lak⁶]”便是“掉”的意思,“落[lo?⁷]”是“下”;二是“遗漏、丧失落”的意思,如“关照开会有时落个别人,结果到会无完好。
”“落”在这里是“遗漏”。
“落东落西”,便是普通话的丢三落四。
“腕表落无了”,便是腕表丢在哪了。
这里是“丧失落”的意思;三是“脱落”义,如“房屋住久门窗户扇油漆都落明晰”。
“落”读作[lak⁶]就有“掉”、“遗漏、丧失落”、“脱落”这几种意思。

“落”,白读音还读作[lau⁵](音如“漏”),有两个意义:一是“脱下”,“将纱发套落起来”便是将纱发套脱下来。
“被壳落起来、床罩落起来”便是被单、床单脱下来。

读作[lau⁵]还有一义,如汽车“落空车”去载人。
“落空车”类似普通话的“回空”。

这个词在生活中常常用着。

“落”的第四种白读音读作[lau⁶]。
是普通话的“丢人”、“丢脸”,泉州话就叫作“落气”[lau?⁶kui⁵]、“落箦”[lau?⁶tse⁶]、“落脸”[lau⁶lian³]。
比如,孩子高考考没取,他的父母活着人面前就觉得很“落箦”。
这个“落箦”也是“见笑”。
“落箦”原来是常常用的口语,由于有普通话的“丢人”可穿插用,现在就比较少听见。
而“落脸”的程度比“落气”、“落箦”更深,属于更进一步的“丢人现眼”。
如有的人相骂,将对方的弱点当众挖出来,给他活着人面前“落脸”。
“落气”、“落箦”、“落脸”都含有“丢人”、“丢人现眼”、“没面子”的意思。
这几个词都是纯粹的泉州方言词。

“落”在泉州话就有一文四白,五种读音。

(作者:泉州历史文化中央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