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红

一代伟人毛泽东从不居功自傲,目空一切。
谦善、念旧、重情厚谊、等量齐观是他一向保持的品质。
这些让人称颂、令人敬仰的精良风致,鲜活、生动和详细地表现在他尊师敬长而不惜笔墨为恩师们慨然题词(字)上。

为徐特立七十生日题词

自1921年景立以来,崇尚清正廉明的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不主见在党内为个人搞祝寿活动。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以身作则,多年如一,坚持不为自己做寿。
偶有例外的,则是出于政治宣扬和鼓舞士气等成分的考虑。
当中国工农红军经由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由毛泽东和党中心发起,曾先后为徐特立举行过两次公开的祝寿活动。

毛主席尊师文字题词寄深情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
从前一贯从事教诲奇迹,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巨朴素、谦逊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尤其是他那知识渊博、爱生如子、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风范,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大革命失落败后,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但是,已经年过半百并且已是湖南有名教诲家的徐特立,在如此危难的处境之下毅然挺身而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此,毛泽东非常尊敬徐特立。
徐特立先后参加了南昌叛逆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心宣扬部副部长兼自然科学院院长。
而后,毛泽东任命他担当陕甘宁边区教诲厅厅长,信赖而应时地给这位履历丰富的老教诲家创造了大展宏图的良机。

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心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六十岁高龄以超人毅力战胜千难万险长征到达陕北而成为红军军队中让人振奋与冲动的模范的徐特立老人,破例搞一次祝寿活动,其目的在于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
这一发起顺应了党政军内部希望为徐特立祝寿的同等呼声。
1月30日,毛泽东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去贺信: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师长西席,你现在仍旧是我的师长西席,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师长西席。
当革命失落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乃至跑到仇敌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日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巨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客气学习新的东西。
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弗成’,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处处表现自己便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你是革命第一,事情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任务……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乐意连续地学习你的,也乐意全党同道学习你。
愿你龟龄,愿你成为统统革命党人与全体公民的模范……

信写完确当天,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星夜驰往保安,将信专程送到在那里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心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诲部事情的徐特立的手中……

转眼又是十年,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落败转而集中兵力开始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而已是70岁高龄的徐特立仍旧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深入到吕梁山区检讨辅导救援灾民的事情。
形势如此严厉,是否再次为徐特立贺寿?当有关职员前去请示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吸一口喷鼻香烟,大手一挥,绝不犹豫地回答说:“庆!
我们一方面要为徐老祝寿,另一方面还要显示延安军民沉着应战,以鼓舞边区军民的斗志。
”毛泽东在大敌当前的危局下,“计策上唾弃仇敌,战术上重视仇敌”的大无畏气概和卓越计策家的胆识,跃然纸上。

◆1936年,毛泽东和他青年期间的老师徐特立在保安。

毛泽东于百忙中特意为德高望重的恩师做了一个寿糕。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精美的寿糕盒子上面,饱蘸敬意深情,洋洋洒洒挥笔写下了六个大字——倔强的老战士。

毛泽东对徐特立所表现出的武断的共产主义空想信念和忠于党的奇迹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致的钦佩、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千言万语、诸多意义尽凝于这六字中。

生日的早一天晚上,毛泽东与其他中心领导同道兴致勃勃地来到徐特立的住处,按照当地的风尚习气,激情亲切、亲切地为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寿星“暖寿”,并且在一起快乐惬意地煮了“龟龄面”吃。

生日确当天,延安普降瑞雪。
各界人士冒着寒冷,踏着皑皑白雪,纷纭来到中心大礼堂参加革命老人徐特立的祝寿大会。
大会由朱德主持,毛泽东等中心领导同道到会祝贺。

延安《解放日报》还为此专门出版了庆祝徐特立同道七十大寿的特刊,并且引人瞩目地刊登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对徐老祝寿的宝贵题词,刘少奇称徐特立同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朱德的题词是:“当今一贤人”,周恩来则为徐特立题词:“公民之光、我党之荣”。

给罗元鲲旧居题字

罗元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的历史教员,终生从事教诲。

从1914年春季起,罗元鲲受第一师范校长张干之聘,开始到该校任历史课西席。
也便是在这个期间,已在第四师范读了一年书的毛泽东,因学校合并来到了第一师范,先编在预科三班,后转入本科一部八班,直接师承任课老师罗元鲲。
像杨昌济、徐特立一样,罗元鲲也是一位具有高尚风致和博识学问的良师。
在传授教化过程中,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
肚量胸襟大志的毛泽东敬佩老师的德言懿行,从而使自己在治学和做人上获益无穷。
罗元鲲恪守职责,勤奋敬业,每周授课30节以上,逐日备课至深夜,不以为苦。
他授课极为负责,一向奉行“不备讲义不上讲台”的信条,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套话和废话,而是按照精心写好的讲义讲课,每每是下课的铃声一响,他讲的内容也告完结。
这种传授教化风格,深受毛泽东等学生的欢迎,他们评价“罗师长西席讲课不因此课时打算,而因此一分一秒来打算”,“听罗师长西席宣读讲义,犹如品味一篇篇内容精到的史学宏文”。

对历史一贯偏爱有加的毛泽东,深受罗元鲲的看重和喜好,他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某种希望并因此对毛泽东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罗元鲲博学多才,善于文笔,工于辞赋,对历史、国文等学科都有很深的成绩,并且专一研究而写作出了不少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学术著作。
从不肯轻易拿浩瀚藏书示人的他有时却对毛泽东例外。
一次,他把前来求教的毛泽东带到了他的书房,毛泽东迫在眉睫地读了起来。
便是在这次,毛泽东从老师的藏书中看到了《二十四史》。
目睹学生那爱不释手的样子,罗元鲲竟破例赞许将这套书分期分批地借给毛泽东阅读……这些都为迫在眉睫汲取营养的毛泽东供应了难得的学习食粮和空间。

自从毛泽东率领秋收叛逆部队上井冈山往后,毛泽东便与罗元鲲老师失落去了联结。
直至全国解放后,在湖南省长沙市妙高峰中学任教的罗元鲲得知了得意学生毛泽东的,便给毛泽东写去一封信,概述了自己和在一起教书的张干(即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的近况。
毛泽东接信后即刻给湖南省公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去信,“请省政府酌予接济”。

毛泽东只管国事繁忙,但是依然没有忘却这段不屈常的师生情。
1952年9月21日,应毛泽东盛情约请,罗元鲲、张干来到北京。
被邀之人还有毛泽东在韶山多次请教过的老师李漱清,毛泽东在韶山的同学邹普勋。

这次师生久别相逢,毛泽东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始终对老师们尽到了尊敬礼让、躬谨谦和的弟子之礼。
将客人请进客厅后,他一定要罗元鲲和张干等坐上座,自己坐不才座。
叙谈间,毛泽东又把自己的女儿李敏、李讷喊出来,先容说:“你们平时讲,你们老师怎么好,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也很好嘛!
”他接着诙谐地说:“我的老师,你们要喊太老师。
”毛泽东的话把大家逗笑了。
顿时,主宾之间的拘谨气氛全肃清了,毛泽东又说:“次仓(张干)师长西席和元鲲师长西席,都没有加入蒋匪帮,是好的。
没有听人讲你们的坏话。

接下来,毛泽东又详细地讯问起罗元鲲师长西席解放后的生活和事情情形。
当他听说罗元鲲因小有家资、当地有人主见将他的身分划为地主时,毛泽东摆了摆手说:“您解放前一贯是靠知识、靠教书用饭的,还受了不少苦,属劳动人民,给您把身分定那么高不公道,您是空手发迹嘛!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请他们共进午餐。
席间,毛泽东频频站起来给老师敬酒,他还引用了一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表达自己的戴德之情,还说:“我这颗‘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老师的‘三春晖’啊!
”罗元鲲和张干等听了,深受冲动。

末了,毛泽东对几位老师谅解入微地说:“你们年纪大了,就不要再教书了。
学校应该优待,照送薪水。
”罗元鲲闻言,铭感五内,他给毛泽东敬了一杯酒。

午餐过后,毛泽东陪同罗元鲲等参不雅观游览了中南海,直至尽兴方散。

在难得相聚的美好光阴里,毛泽东与四位老人愉快地叙旧谈今,笑声阵阵,其乐融融。
毛泽东忆及求学往事时,对几位恩师的帮助和教诲之情每每溢于言表,感谢栽培恩育受益匪浅。
11月8日,毛泽东设宴为四位老人送行并一起合影留念。
在京逗留期间,罗元鲲还将自己的自传和写好的《第一师范时期的毛主席》,请托李漱清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阅后复书说:

翰溟师长西席:

十月十九日赐示敬悉。
李师长西席交来两件,均已拜读,极为感谢!
自传兴会飙举,评论深刻,可为后生模范。
另件所述“特色”诸点,得之传闻,诸多不实,请勿公表为荷。
两件奉还。
袁师长西席墓文遵嘱书就,烦为转致。
新化古寺有所毁损,极为不当,此类各地多有,正由政务院统筹保护之法,故不单独写字,尚祈谅之。
僧尼老者守寺,少壮从事劳动,此论公允,已转政府有关机关酌处。
此复。

敬颂旅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此番发自肺腑的评价,甚为中肯。
罗元鲲读后,为毛泽东的谦恭和尊师之举而备受冲动。

毛泽东极为讴歌罗师长西席空手发迹的言行风范,为此,后来当罗元鲲离京还乡时,他专门给老师罗元鲲亲笔题写——力食居。

不仅如此,而且毛泽东还允其作为家宅的匾额,以此肯定罗元鲲“空手发迹”的风范,并对老师寄寓了用劳动创造新生活的厚望。

的确,罗元鲲一向主见空手发迹,而且一向俭朴,总是穿着深蓝色粗布大褂,外出时草鞋步辇儿,不忍坐肩舆和人力车。
他还常常教诲儿辈:“要用饭,得流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豪杰。
”罗元鲲的这些做人主见,与崇尚艰巨朴素、独立重生的毛泽东不谋而合,更加赢得毛泽东的钦佩与敬仰。

“力食居”匾额制作完成后,悬挂在罗元鲲师长西席故乡新化县洋溪镇冷水巷村落罗家大院栅门处。

为袁吉六重修之墓题写碑文

袁吉六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的国文教员。
他精通笔墨学,看重典范的古文传授教化,写得一手规范的桐城派古文。
他对钟爱文史、文思敏捷、学习刻苦的毛泽东非常喜好。
当时,他有些瞧不起梁启超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口语文运动,而毛泽东勇于追随时期的改良创新,喜好写些半白半文的文章。
对此,为了引发毛泽东学习古文的兴趣,袁吉六除了正规的古文授课之外,还专门给自己心爱的精良生课后额外“吃偏饭”,授之以更多更深更广的知识。
这样下来,毛泽东的古文进步很大,文章写得越来越精彩。
甚至后来毛泽东曾经多次深怀感慨地回顾:多亏了袁大胡子,本日我如果须要的话,仍旧能够写得出一篇过得硬的古文。

1918年夏天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积极投身于革命,殚精竭虑,四处奔波。
但是,毛泽东仍旧设法和袁吉六老师保持着联系。
只是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落败后,二人才不得已间断了音讯。

直至新中国成立往后,毛泽东才知悉恩师袁吉六已经于1932年在家乡去世,不由得忆及在湖南一师的学习光阴,感念恩师对自己的爱慕关爱,深感悲哀。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和敬意,1950年“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毛泽东专意约请袁吉六的夫人、师母戴常珍到北京参加不雅观礼,让老人享受到新中国新生活的幸福光阴,聊尽一点做弟子的孝道。

后来,有人写信奉告毛泽东说戴常珍生活有些困难的情形之后,毛泽东立时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去一信,恳切提出“请省政府酌予接济”。
当毛泽东得知戴常珍老人患结石症刚做完手术的后,又立即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400元钱,托周世钊带给戴常珍作营养用度。

1952年,毛泽东在罗元鲲来信中得知当地政府要重修袁吉六墓并希望他能为袁墓题字的后,忆及往昔,勾起他无边情思,自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畅游学海时深得老师谆谆教诲的往事历历在目,思绪万端……于是,毛泽东情不自禁挥毫泼墨,对恩师的无限回顾和敬谢之情凝于笔端,亲笔题写了七个大字的碑文——袁吉六师长西席之墓。

给符定一的《联绵字典》题写书名

符定一,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立一中时的校长,爱才如命的符定一与毛泽东感情很近,一贯对毛泽东给予激情亲切、悉心的辅导和帮助,备受毛泽东的尊敬。
周恩来赞誉符师长西席生平有三大贡献:一是创造毛泽东为中国英才之第一人;二是建党之初,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培植新中国有所贡献。

符定一是中国近当代史上著名的措辞笔墨学家和教诲家。
符定一从前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衡阳师范专科学校,后又被保送到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后被奏奖为举人。
曾任资政院秘书,顺天府高档教习。
辛亥革命后回到湖南,先后担当了岳麓书院院长、湖南教诲总会会长,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

从1910年开始,他花费大量韶光和精力,网络我国自隋唐以来经籍中的联绵字,广征博采,潜心研究,终极搜集成书。
1940年完成初稿,取名为《联绵字典》。
其稿本多达87册,每册100页,计400余万字,堪称我国历史上的创始。
这些稿本摞起来竟比他的身材还高,真可谓“著作等身”。
1943年,此书首先在北京的京华印书局出版,当时的许多名流学者对它甚为推崇。

1953年,符定一将这一凝聚了他毕生心血之书寄给毛泽东,希望毛泽东能为此书题词,以便重版时为书增辉。

1953年7月7日,毛泽东谦逊地复书说:

宇澄师长西席:

今日收到惠书,说尊著《联绵字典》重版嘱为题词事。
我对尊著未曾研究,因此不可能揭橥见地。
所谓“秦皇汉武之业”,大概是师长西席听错了。
师长西席是著作家,似不宜与古代封建帝王的奇迹作类比。
方命之处,尚祈鉴谅为荷。

毛泽东谦善地自认为学识才华与研究造诣比不上老师,又谦恭地言及自己对此书“未曾研究,因此不可能揭橥见地”,因而,他没有轻易就动笔为老师的此一专著专门题词。
虽然没有题词,但毛泽东还是为老师的非凡造诣甚感喜悦,挥笔郑重地为老师题写了四个极其俊逸挺立的行书体的书名——联绵字典。

1954年2月,《联绵字典》由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1月予以重印。

符定一的渊博学识和爱国、爱才铸就了与毛泽东情意弥笃的师生情。
1912年,符定一在长沙创办了省公立高档中学并亲任校长。
在招考中毛泽东的国文卓然轶群,逻辑严谨,文理豪放,名列第一。
符定一喜好至极,然疑其有伪,当面再试。
毛泽东提笔疾书,一气呵成。
符定一当场睹之,果真见毛泽东妙笔惊人,文采斐然。
符定一不由得笑意漾在脸上更溢于心上,极为赏识,认定毛泽东将来绝非等闲,要他一定入校。
毛泽东入校后,符定一常常向他讲解古典文学作品,贯以爱国思想。
并送给毛泽东一部《御批通鉴辑览》,让潜心阅读。

◆1950年6月,毛泽东和中心文史馆馆长、青年时期的老师符定一交谈。

1913年后,符定一当选为国会议员,定居北京,暂时与毛泽东作别。
1918年毛泽东师范毕业后,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来到北京。
符定一对这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学生从政治上、经济上均予以年夜方声援。
1922年毛泽东领导长沙六千多工人举行游行与罢工并直面会谈,戳穿湖南反动军阀、省长赵恒惕的反动暴行,致使1925年赵恒惕密令欲捕返乡的毛泽东。
死活攸关之际,恰好符定一还乡探亲,路经长沙。
闻讯后凭自己的声誉打通枢纽关头,并委派心腹暗中关照毛泽东尽快离开长沙。
这样,毛泽东才得以虎口脱险。

1946年6月,符定一应毛泽东之邀飞抵延安。
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党中心的欢迎会,共商大策。
9月,符定一告别毛泽东,返回北平,毛泽东托随后返京的符的女儿符德芳捎去一些礼物,并且专意附上信件一封:

宇澄师长西席役夫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

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
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

敬颂

教安。
不具。

受业毛泽东

玄月三旬日

字里行间,表现出毛泽东对老师的关怀和尊敬。

返京后的符定一在叶剑英领导下,立即投入到积极联结文化界、教诲界人士反蒋的斗争中。
1947年初冬,符定一在京被国民党逮捕,毛泽东闻讯即电请叶剑英进行组织营救。

1948年8月,为避国民党末了挣扎时的捕杀,毛泽东指示华北局秘密护送符定一来到解放区。
当毛泽东接到“北平和平协议已签订”的电报后,立时到符定一处奉告这一好。
符师长西席得知毛泽东此时已两天两夜没合眼且第一个见告他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谅解入微的毛泽东第二天还派人给老师送来一个沙发。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请符定一到家做客,并对师长西席说:“您是我学生时期的老师,我的好多知识便是跟您学的。
”后来,毛泽东要这位学贯古今的师长西席出任中心文史馆馆长,当符定一谦让“这职务只要老而贫的文人当就可以了”时,毛泽东说:“还要才、德、望哟。
”可见,毛泽东对恩师的敬仰有多深。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大众号: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