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借问江潮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此词作于唐代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年—835年)至开成(唐文宗年号,836年—840年)年间,作者在此期间常常以诗词来描述爱情的忠贞,此词即在此背景下题作。

每日一诗浪淘沙白居易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
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
词人通过对一位繁芜奇妙的闺中女子内心抵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首二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劈空发问,以水喻情,以江潮与海水为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比深情。
“江潮”常彭湃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须臾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
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
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河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比较。

前二句设问,“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两句予以回答。
“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昼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走后却再没有音信。
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
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
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
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用江潮有规律地涨落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这在唐代大概是人们通畅的说法。
与白居易同时期而略早的李益就有一首《江南曲》,个中末二句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个贩子妻子在丈夫经久不归,自己望眼将穿后说的气话,意思是责备丈夫不如撑船的“弄潮儿”取信誉。
白居易的这首词虽然也用了这个比喻,但由于又引进了海水为喻,意境则比李益的那首开阔得多。

这首词的前二句用“江潮”比喻“君情”,用“海水”比喻“妾心”,下语“何似”明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两个比喻的赞许。
特殊是这二句之中把自己的感情比喻为无边的大海,就深度而言,这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词如果照这样写下去,一定会有一番对“君情”与“妾心”的正面描述。
但词人的构思特殊奥妙,不同一样平常。
他的写法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三、四两句用了欲扬先抑的手腕,把女主人公抒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照料“江潮”与“君情”。
这个比喻本来是比较恰当的,由于一样平常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常常滚动的江潮不就正如长久在外奔忙的丈夫吗?但在这里,墨客撇开常理,偏偏说“不如”,这则是从潮水有规律地涨落,是从取信誉上着眼的,词中用一“恨”字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
但自古女子是多情的。
如果说第三句对丈夫的责怪尚符合常理的话,那么第四句则有些出于人的猜想之外了。

在第四句里,读者可看到一个多情的女子非常奥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一往情深。
本来,前面已经说到这个女子将自己的感情比喻为大海,这就已经是有些夸年夜了,但在第四句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字,说的是海水若与自己的思念比较,则大大地不如。
丈夫不如“潮有信”也好,海水不如自己感情之深也好,这都是抑,这抑是为了扬,是为了极言自己感情之深。
以是末了一句便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词作的奥妙构思还得力于三、四两句的对偶句式的利用。
由于汉字的一字一音给诗词带来了句式对偶的便利,而对偶用得恰当不只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内容更充分地得到表达。
三、四句中的“相恨”、“相思”相称准确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既恨且爱的繁芜的生理,而“潮有信”,“海非深”的对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有用心,由于墨客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而紧张的还在于她对丈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