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所做的《月饼》,原诗如下: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

读苏轼的诗看月饼的起源福音频

相思泪沾巾。

[释义]:北宋开始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说法。
饴,便是麦芽糖;酥,便是酥油,两者相拌,相称于现在的馅。
南宋时,岳家军北上抗击金兵。
一起上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老百姓为表达对岳家军的拥护之情,中秋这天,家家用红糖、麦粉烙成军民“同心饼”慰问岳家军。
岳家军不负百姓众望,杀得金兵丢盔弃甲。
为纪念这次胜利,岳家军每年中秋节都吃“同心饼”。
这里的“同心月饼”已经成为军爱民,民拥军的象征。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说的是苏式月饼。

“酥和怡”指的便是苏式月饼酥松易化的特点。

目前,市情上最常见的月饼紧张有京式、苏式、广式3种,个中苏式月饼的历史最长,制作也最有传统特色。

苏式月饼与其他派系月饼最大的差异是一层一层手工做出来的酥皮,以是制作苏式月饼的关键是其饼皮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