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哈瓦那,俏丽吗?》
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歌曲名为《俏丽的哈瓦那》,也叫《哈瓦那的孩子》,歌中唱到:“俏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妖冶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爸爸爱我像宝贝,邻居夸我好娃娃,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亲爱的妈妈。忘不了那一天,我坐在棕树下,爸爸他拉住我的手,叫一声玛利娅,……”
这首歌是我们六七十岁旁边的人都会唱的一首抒怀歌曲,至今事隔多年,稍加回味,也还影象犹新,立时就能脱口唱出,这首歌,勾画出了远在大泰西那边的哈瓦那印象,在印象中哈瓦那是那么俏丽,古巴国家是那么迷人,卡斯特罗是那么伟大。
实在这首歌并非古巴人所作,而是出自于中国人安波和木青作词,劫夫作曲。大概,他们也并非到过古巴哈瓦那,但在那个反对美帝国主义,武断增援亚非拉和古巴公民解放斗争声浪的年代,作者出自于一种许久的情绪和冲动,写下了这首情绪饱满的歌曲。
这首歌借助儿童的心声,表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公民对古巴共产党领导下的古巴公民极其友好的心声;表达出对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共产党的无比尊敬;更是表达对古巴都城哈瓦那的激情亲切神往和仰慕。
古巴都城哈瓦那,地处古巴岛屿的北端,呈长条形,紧靠加勒比海边,是个海滨城市,人口206万旁边。
整座城市沿海岸而伸展,海边建有十里海滨大道,约有50米宽,一侧是涌动的海水,一侧是流动的汽车,无序涌动的海水和有序流动的汽车由一道大堤隔开,形成一种互不相关的和谐大道。
内侧是哈瓦那新城,是由独立后的古巴建起的,大部分是小高层的楼房和举动步伐,偶尔可见到几幢十多层的大楼。
大道旁也保留一部份旧城面貌,所谓旧城则是由当年西班牙等一些国家盘踞期间所留至今的狭窄街道和小型广场,不同风格的住宅、教堂、城堡、剧院等建筑物,如今被称为“建筑博物馆”,1982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物至今由于年久失落修,大多数已迂腐不堪,尤其地处海水较近的建筑物,受海风侵蚀,更是墙面脱剥,窗户老化,屋面破损,一派旧貌。
城市里不管新城旧城,均是国有公房,若不予以及早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势必这种“博物馆”,今后更是残缺不全,褴褛不堪,那时“人类遗产”也将“无遗”人类了。
城里有座“革命广场”,专供群众集会活动的,国家领导人常在这里主持各种聚会。广场边上有一幢大楼,外墙上壤着一副被古巴公民称为革命之父的切·格瓦拉像,一副图像,被廖廖几笔便勾勒出一位头戴白帽,留络腮胡的领袖形象。
广园地板也已分裂,高低不平,有小面积已露出泥土并长出了野草,这与我国各地的大部分广场采取大理石、花岗岩、地板砖、磁砖、花砖等装饰地板用材比较,可真寰宇之别,“革命广场”果真保持了艰巨朴素的革命实质,不豪华、不奢侈。
位于哈瓦那大学边上有一座旅居华人纪念碑,碑很小,2米多高,碑前有几十平方米的小空地,碑上刻有一句精彩的话,即:“在古巴的华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
这座碑是为曾在19世纪50年代十几万华工到此修路挖矿、种养植业时,参与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中捐躯的浩瀚华人战士而在1931年树立的,以此纪念当年旅古华人的历史功绩。
说来也令人思虑,上世纪,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乘坐什么船舶能漂洋过海并且能经受永劫光的风涛浪涌来到古巴的,而且还有十几万人之多,遐想这次我们乘十几小时的飞机就已车殆马烦了,他们何能如此顽强地战胜各种困难困苦来到古巴的?实在令人佩服。
当年的旅古华人后代至今已不多了,听说仅剩百余人,别的都在20世纪初期开始陆续移居他国,剩下的也已融入当地,与当地人繁行生息,中国在他们心中已成为迢遥的美好影象。
由于,毕竟祖国离他们太迢遥了,对经济不很富余的古巴百姓来说,到一趟太平洋对岸的故乡谈何随意马虎呀!
在离开哈瓦那那天,我们的同事在机场碰着一位出租车司机,见是来自中国的搭客,立即主动向我们的同事激情亲切打呼唤,可是他不会中文,而且俨然一副美洲人脸象。他为了证明自己是华人后裔,便拿出父母照片,说句大略中文,“广东”。表明其父是来自中国广东,看着他手里的照片才知他的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古巴人,他是个混血儿。
看看他那渴望认祖认亲的神态,遐想到那座华人纪念碑,我们不禁沉思许久,是呀,哈瓦那及古巴的地皮上也曾流淌过华人的鲜血,埋葬着华人的忠骨,游荡着华人的英魂,直至如今,还遍印着华人的足迹,中华民族何等伟大啊!
汽车,一样平常是城市繁荣的一个主要标志。哈瓦那城市汽车就车型而言无其不有,大多数则是年代已久的旧款汽车,有时也可见数量相称少的好车型,公共交通车也一样老旧,乃至还有如二个集装箱改造的象骆驼样子容貌的前后二节赶过,中间低下的称为“骆驼车”的公共汽车,行驶在大街上俨然象一列小火车。
为了充分节约国家开支和解决交通工具不敷问题,按照政府规定,凡是国家单位的车子,不论大中小车,只要有空位及遇有拦车,一定要顺便搭载,即便如我们外国人坐的车,未便利顺搭也是主动向拦车人说清或打呼唤抱歉,不得无端谢绝搭乘。
当然,由于古巴旅游业发展较快于其它行业,供外国旅游客人乘坐的车则较高档,均是大巴、中巴之类的高等车辆。
城市里看不到装饰豪华或琳琅满目的商店或繁华热闹的农产品市场。由于经济不发达,实施操持经济模式,加上生活基本用品供给制,市情上没有什么商品可以或者须要上市交易。
也由于受经济封锁,外国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就连当今风靡天下的“中国制造”商品也廖廖无几。菜市场里只有几个品种买卖,如西红柿、土豆、瓜类,其他就没有了。
市场里摊点又少,仅有的这几个品种是怎么摆上货摊的,不得而知,市场里再没有肉类等其它物品了。
那印象中的中国市场上小贩们的吆喝声、屠夫们的剁砍声、鸡鸭们的掺叫声、鱼虾的蹦跳声、人们的讨价声,以及管理人的广播声等会合成的喧哗景象,在这里可是见不着的,没有几个人卖也没几个人买。
但在城边的一个小广场上,却有一处倒还算繁荣,即手工艺品和古书本交易市场,集中了古巴的手工艺和一些旧书本在这里分摊分点自由买卖,可讨价还价,规模虽不大,但物品确挺丰富的,古巴代价较高且禁止买卖的玳瑁装饰品也有偷偷出售,在此也悄悄收取美元。
当年,也不知殖民主义统治者怎想的,是此先彼后还是彼先此后,没去查询,竟然在哈瓦那城中也建一座犹如美国白宫一样的国会大厦,也是一个园顶的白色建筑,险些相同,只是规模小些,真像小白宫,只是哈瓦那的白宫今已非是国会大厦,古巴政府早不在内办公,已被作为一座博物馆供人不雅观赏。
哈瓦那新区开始有了一些城市培植的施工,像我国北京承建的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浪船、秋千等举动步伐尚在搭建之中。
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成长较块,到处可以看到高高的棕榈树,浦葵、棚架木、巨榕等常绿植物,矮草和绿蓠修剪的整整洁齐,但还是看不到前辈国家那种花坛锦绣、树木蔽日、繁花盛开、绿草茵茵的赏心悦目景象。
只管城里有个榕树广场,但也没几株,也不高大,与隔海相望的美国迈阿密的榕树广场比较,就没得比了。
数点哈瓦那,大概只是略见一斑,但也不然,哈瓦那寄托加勒比海的海岸风光,显得妩媚奇丽,虽然也正是炽热的仲夏季节,可是,这里到处是亮丽的阳光及和煦的清风,到处是宜人的气温,尤如东风骀荡,让民气旷神怡,大自然恩赐了哈瓦那无限的美。
四五十年前唱的《俏丽的哈瓦那》,穿越了如此长的时空,至今唱起来依然还是那个词,那个音,那样悦耳动听。
哈瓦那,俏丽吗?
作者简介:
邱榕木,笔名:秋龙;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人;路桥高等工程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
年轻时参军当过铁道兵,退伍后长期在县、市、省级交通公路和城市培植部门从事技能和管理事情。曾任职于福建省高速公路培植总指挥部、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任务公司,现就职于福建省高速公路学会。
著有:长篇小说《中国路姐》(正在改编成电视剧)、《路魂》(正在改编成电影) 、古典诗词集《榕木诗词选》、 散文集《溜达地球村落》、《东水荡漾》等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