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是知什么止?

以上说“大学之道”,“止于至善”,以是此处所说的“止”便是“止于至善”,“知止”便是知道“至善”。
“至善”是什么?“至善”是“大学之道”的目标,是“大学之道”最伟大的空想,即聪慧与德行教化合一于人之身上。
只有"止于至善",才能够“明明德”和“亲民”,反过来也是如此,“明明德”和“亲民”才是解释“止于至善”。

那为什么要“知止”呢?既然“至善”看上去如此伟大,难道它还有止境吗?它不应该是高尚而永无止境的吗?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年夜学读后感

2、为什么要“知止”?

“知止”便是要懂得什么是“至善”。
懂得了什么是“至善”了,才会拥有了确定的志向。
也便是说,人们拥有了聪慧和德行教化之后,才真正有确定的志向。
否则便是小学之道,而非大学之道。
因此,“定”字也解释了并不是有聪慧了就可以什么都做,而是该当做有利于生活,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
一个心中装有“至善”的人,他就确定了只做利于生活,利于社会国家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
这也就阐明了为什么“止于至善”就表现出了“明明德”和“亲民”之意。

以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便是定于至善,至善之心定了之后就有静心,静心之后就能够安心,安心之后就能够思考,思考之后就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呢?得到至善,得到有利于社会国家和生活的办法和结果,得到聪慧和德行教化。

既然懂得了“知止”才能够定心,定心才能够静心,静心才能够安心,安心才能够思考,思考才能够得到,那么由此解释天地万物都是有本末的,天下万事都是有终始的,不能乱来,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无始有终,也不能有始无终,而是该当懂得事物的本末和终始的秩序,如果知所先后,就靠近道了!
“道”就好比道路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好比鸡蛋的生命孵化过程(这里不谈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母鸡下蛋而后有孵蛋,有了孵蛋而后有小鸡,小鸡才会逐步发展为公鸡或母鸡。
懂得了这些先后顺序也就靠近道了。

3、其它启迪

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来说,它给我们新其余的启迪是:人的思维彷佛也遵照这样的规律,人们要想认识某一事物的实质规律,就要懂得“知止”、定心、静心、安心、思考、得到这一先后顺序的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便是确定事物的详细工具,比如说确定要研究的工具是物理学,以是非物理学干系的工具可以忽略;比如说在一群动物中有牛马羊猪狗等动物,要想研究牛,就必须先确定这个牛的研究工具,非干系的马羊猪狗等工具忽略。
从而才得到工具的研究成果,否则伙头解牛岂能出神入化呢?

还有研究工具也要懂得先后顺序的利弊。
是从内到外研究呢?还是从外到内研究呢?是先知道这是一头牛然后再研究牛的内部构造呢?还是先研究不知何物的内部构造再创造它是牛呢?以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