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择了两则阅读材料,分别节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韩非子》是战国期间思想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主要文献,相称于“孔家杂记”紧张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韶光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今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共计655字,比2022年新高考I卷589字多了66字,阅读量上略有增加,保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600字旁边的阅读篇幅。
文言文阅读试题基本保持了2022年新高考试卷文言文的命题特色,3道客不雅观题加2道主不雅观题,共5小题,合计20分,分别稽核了文言断句、文言实词、内容概述、翻译、文意理解五个考点。命题难度适中,能够比较有效地测评考生的古文阅读素养。
【原题再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落君臣之礼,因此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
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落礼矣。”或谓: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落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巧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落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落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以是异役夫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贤人也。”子鲋曰:“现代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役夫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役夫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役夫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稽核目标】 本题重点稽核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
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落礼矣。”可知,“役夫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役夫善之”语意完全,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不雅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便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试题亮点】将涌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精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干系内容的讲授,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样平常人臣,详细便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语,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稽核目标】 稽核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意思是,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
B项中“不可以不劝爱人”意思是,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D项中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辞吐,和“诬说”词义不同,精确。
【试题亮点】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通过高下文推测得出,D项与当代汉语常用语比较较。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禁绝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巧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不雅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贤人。
C.众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造诣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良,以争取民众的信赖。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笃信不疑,进而疑惑贤人,子鲋对此深感失落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来岁夜道。
【稽核目标】 本题稽核考生对阅读材料干系内容剖析综合的能力,重点稽核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C项中“众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良,以争取民众的信赖”说法缺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摆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润色,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良,想要得到民众的信赖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众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试题亮点】本题选择文本中较为主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片段作为稽核点,一方面勾引考生对全文文意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把稳与其他稽核内容的合理搭配和考点配置。四个选项分布合理,都是全文的紧要之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落君臣之礼,因此先之。
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慢待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落去君臣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评分标准】
①无有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译为“没有不,都”,1分。
②骄侮:慢待,怠慢,轻视,亵渎等表示轻视类的意思。或骄纵,骄横,骄傲,傲慢等表示骄傲类的词语。
③唯:只有,唯独,1分。
④因此先之:他为赏首,让他优先,第一个赏他,必须译出“先”。
【稽核目标】 本题稽核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亮点】
1. 根据评分参考,第一句译出大意给2分,“骄侮”“先”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教考衔接,“先”“请”“审”分别与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王好战,请以战喻”和《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干系联。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请许可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师长西席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
【评分标准】
①请:我要求,请你让我。1分,从严。
②略,一隅:两个得分点1分。答对一个得一分,答对两个也得一分。略:大体,略微。一隅:一点,一部分,举个例子,一方,一角。
③君子:您,你,师长西席您,君子您。
④审,信。两个得分点1分。审,核阅,审查等附近的词。信:精确,可信,值得相信,真实,相信等。
【稽核目标】 本题稽核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亮点】
1.根据评分参考,第一句译出大意给2分,“骄侮”“先”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二句译出大意给2分,“请” “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精确理解“译出大意”这一标准,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2. 教考衔接,“先”“请”“审”分别与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王好战,请以战喻”和《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干系联。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多年,不可能对此揭橥见地。
孔子去世早于晋阳之战/赵襄子行赏/知氏亡/荀瑶去世亡,不可能对此事做出评价。(类似“事发时孔子已经去世”给三分)
【评分标准】只抄原句,并且精确(昔我先君…知氏乃亡)/孔子已卒十一年/年代有差别(没有详细说什么/与什么年代有差别)可以认为答题者读懂文意,没有完全表述,给2分;其他,没有理解文意,0分。
必须是子鲋的先君或先人等,只写先君不给分。
【稽核目标】 本题稽核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和批驳性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
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捉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利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哀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驳性阅读。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役夫善之”是敲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役夫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韶光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
【试题亮点】
该题是对考生概括归纳能力的稽核。试题聚焦核心环节,有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同时启示考生从以古鉴今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收到以考匆匆教、以考匆匆学之效。
三、【2024年备考策略】
1.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看重课文根本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千万不要去押题和题海战术。
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巧,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但能力哀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剖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根本上,按题目哀求进行剖析综合仍旧是基本策略。
3.节制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征象,牢记古代文化知识。根据周知识积累操持,做好“日习操持”、“日诵操持”和结合教材里的注释,要踏实巩固好这些文言知识点。
附;2023年全国Ⅰ卷文言文文本,对文言知识回归教材的归纳:
(1)高中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2023年全国Ⅰ卷材料中涉及28个;
(2)高中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在2023年全国Ⅰ卷材料中涉及15个,其余还有3个(乎、且、因)未涉及,可以应时补充;
(3)分外句式紧张涉及3种: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4)常见文化知识涉及3类:谦称、社稷、古代纪年法;
(5)常见搭配紧张涉及3个:因此、以是、以为。
4.强化演习,节制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采纳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的办法,提高断句和整体理解能力。
②高考文言文稽核的每一个知识点险些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利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文不雅观止》、《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5.重视高考真题,把稳复习复盘,重视错题重练。
高考真题要做三遍以上,重视高考真题挖空演习,重视高考真题片段断句演习,结合高考真题节制文言文根本知识;重视再复习,循环演习;重视错题重练,不要用成题,最好是自己编写的有针对性的文言文习题。(人物传记 纪事本末体 议论性散文等)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其言简义丰,又在一定程度上分开日常交际,若缺少积累和有效的分类、梳理,考场上就很随意马虎在一知半解中出错。我们可根据实际传授教化所得和高考文言文稽核的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从“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两个方面对高考真题中的高频词汇和常涌现语境下的“一义多词”进行梳理。
若能对真题中的内容详加考虑,对文言文反复诵读,定能对文言文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