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明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这是毛主席与萧瑜在“游学”路上写的一首联句诗。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瑜从长沙出发,分文不带,以“游学”办理旅途食、宿。在赴宁乡的路上,他们年夜肠告小肠,拜见一位姓刘的翰林,并呈上这首联句诗。七十多岁的刘翰林接待了他们,夸奖他们的诗写得好。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野草书屋主人赵月牙以为这首诗,四句,每句都在歌颂高洁的人生品质。
诗的第一句“翻山渡水之明郡”。之,便是到的意思。这句是说,我们两位学子翻山越水,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宁乡县。大家把稳,青年学子翻山越水不辞辛劳,所为何来?原来他们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徒步游学,想多理解社会,而他们面前来到的地方又是哪里呢?是名郡宁乡县。宁乡县为什么是名郡?由于出过很多有名的高洁之士,如三国期间蜀汉宰相蒋琬,唐朝诗僧齐己,宋代学者易祓,大哲学家张栻也与宁乡有密切关系。乃至您刘翰林自己,也是这里的有名名流。以是,宁乡县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第一句诗,歌颂了学子、歌颂了名郡,也歌颂了包括刘翰林在内的高尚之士。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诗的第二句“竹杖草履谒学尊”。“竹杖草履”或“竹杖芒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一方面解释两位青年学子身无长物,但空空如也却心怀天下。“谒学尊”,一个“谒”字透露出对刘翰林的尊重,“学尊”便是德高望重的老师。以是这一句,又是在歌颂高洁。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诗的第三句“途见白云如晶海”。是向刘翰林阐述一起走来,曾看见白云茫茫恍如晶亮的大海。这句是在歌颂刘翰林品行高洁,幽居世外。野草书屋主人赵月牙提醒大家把稳,你一定知道“云是鹤家乡”“海为龙天下”这句话吧。诗中说“途见白云如晶海”,意思是您刘翰林便是“云中鹤”“海里龙”,志向高洁而肚量胸襟大志,绝对不同凡响。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诗的第四句“沾衣晨露浸饿身”。一样平常人阐明这首诗,都是按照字面意思,是说两位青年学子说自己走了一天感到饥饿难忍,于是向刘翰林提出要用饭。如果这么阐明,就没有理解好这首七绝的深意。野草书屋主人赵月牙见告大家,“沾衣晨露浸饿身”也是一个象征句子。“晨露”是什么?按照汉语词典的阐明,晨露也叫朝露,\"大众露\公众是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在清晨和傍晚的草木上随处可见。清晨的露给人一份清新,一份生命的活力,有鸟语也有花喷鼻香与之做伴,欢畅地欢迎着生命。有着\"大众晨露\"大众的地方,就有着清新与宁静,有着安慰。以是\公众晨露\"大众代表一种高尚的美。“饿身”是什么?饥饿的身躯,但另有所指,让人想起贫贱不移、刚毅不拔的高洁情怀。因此“沾衣晨露浸饿身”更因此高洁之晨露浸润高洁之身心。
野草书屋主人赵月牙总结,全诗四句,每句都在歌颂高洁的人生和人生的高洁。难怪刘翰林大喜过望,对毛泽东和萧瑜两位青年学子惊叹不已!
我们读这首诗,便是要做一个志向高洁的人。
赵月牙写于野草书屋。本文为赵月牙讲演“毛泽东诗词的正能量”内容节选,谢绝抄袭或变相抄袭。
【声明】本文和“月牙新语”文章回绝微信"大众号和其他网络转载!
!
!
“月牙新语”文章百分百原创,目前创造微信"大众年夜众号等多种网络媒体未经授权转发“月牙新语”文章,导致赵月牙个人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无法揭橥,极为不便。为尊重原创,回绝转载。敬请合营!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月牙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上图:本文作者、野草书屋主人赵月牙(赵月牙,一介诗人,研究文史哲经艺,崇奉马恩列斯毛,有几本小书行世
上图:本文作者赵月牙讲毛体书法
上图:本文作者赵月牙小楷《七绝呈刘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