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彷佛你的温顺

一个“宛如彷佛你的温顺”,可以是“好似你的温顺”,也可以是“真似你的温顺”,也可以是“就似你的温顺”,但都没有“宛如彷佛你的温顺”好,由于一个“恰”字,表达的是“最最似你的温顺”之一,便是我们常说的“完美一样”的意思,其他的字,都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一个“恰”字的好处,古往今来的墨客是最懂的。
要不,怎么有那么多墨客,会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利用那个“恰”字呢?

1. 年光正好来,满瓮营春酒,王绩

隋唐时期的墨客王绩,山水田园诗写得很好。
比如,那句著名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引得不少后世墨客的模拟。
这首《春日》,写出了早春气候,也写出了初唐气候,也是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八首诗词中的恰字真真是适可而止适可而止美到了极致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

目前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

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年光正好来,满瓮营春酒。

年光正好来,满瓮营春酒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我在春节前外出远足过,那时候,树林里,什么花儿都没有。
“目前下堂来,池冰开已久”,本日早上,我出门来,却意外创造,小池里的冰已经融化良久了。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这时候,南轩的梅花啊,盛开得像雪一样;而熏暖的东风,已经催开了庭院北边那嫩绿嫩绿的柳枝柳叶。

这句是这首《春日》的精华,就像那首《野望》的精华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样。

而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来自末了一句,“年光正好来,满瓮营春酒”,我是多么幸运啊,一年的春光刚刚好来到,就被我遇上了,我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做了最恰当的事。
啥都不要说了,赶紧给我满上那满坛子的春酒吧,我要大醉一场。

一句,“年光正好来”,也影响了后世的墨客。
比如,清代墨客袁枚的代表作《苔》中就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这首诗,也是一首经典诗,后面将会进一步解释。

2.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杜甫

第一次在诗词中读到“恰”字,正是这首来自诗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我们都知道,蝶舞来自花开,春夏秋,任何时候,只有花开,就能看到蝶舞。
而春天的象征,更多的是来自莺歌燕舞:

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

清闲娇莺正好啼

第一句,“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无论是“花满蹊”,还是“千朵万朵”,都是来自墨客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
以是,无论墨客描写得多么生动,给读者的感想熏染都是墨客自己说的,可能有些夸年夜吧。

但第二句不一样,它是来自墨客对客不雅观天下的描述,不带墨客的主不雅观色彩。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那花儿自然是开得很多,“花满蹊”和“千朵万朵”也不足为奇。
而“娇莺正好啼”,正好便是春天的象征。
有了“鲜花”不一定是春天,有了“戏蝶”也不一定是春天,如果还加上“娇莺正好啼”,那一定是春天。

故意思的是,很多人把“清闲娇莺正好啼”的“正好”阐明成象声词,意思是林莺的叫声是“正好”。
个人以为,“正好”该当阐明成“恰好”、“刚好”的意思。
第一,林莺的叫声,跟“正好”的音差了十万八千里;第二,就算它勉强阐明成象声词,但与前面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的“时时”对仗关系也不如阐明成“恰好”、“刚好”更得当。

3. 黄莺正好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周行己

“黄莺”与“闺怨”的关系,一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比如,唐代墨客金昌绪的这首《春怨》就十分有名,“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而这首宋代墨客周行己的《春闺怨三首·其一》,该当是从金诗敷衍而来:

春尽辽阳无信来,花奁鸾镜满尘埃。

黄莺正好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

黄莺正好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

“春尽辽阳无信来,花奁鸾镜满尘埃”,春天都快要归去了,但却一贯没有从辽阳而来的信息;她心急如焚,无心妆扮,花奁和鸾镜都充满了尘埃。

“黄莺正好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本日早上,黄莺的一声声啼叫,生生的把她从梦中惊醒;而令她更为伤心的是,当她正好梦到她飞到了丈夫身边的时候,却被黄莺的叫声惊醒了。

在金诗中,“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只是说黄莺的叫声有可能惊醒她的美梦,但还没有称为现实。
但在这首诗中,一句,“黄莺正好惊人梦,欲到郎边却么回”,却是活生生的现实,而且,一个“正好”,代表了思妇深深的悲哀。

4. 曾是襄王梦里仙。
娇痴正好破瓜年,向子諲

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就被称为“及笄之年”,意思是可以谈婚论嫁了。
但实际上,十五岁的女孩还是稍嫌稚嫩,古人最喜好的女子年事是“年方二八”,即十六岁。
这个年事,人们又称之为“破瓜之年”。
宋代词人向子諲在《浣溪沙·曾是襄王梦里仙》中写道:

曾是襄王梦里仙。
娇痴正好破瓜年。

芳心已解品朱弦。

浅浅笑时双靥媚,盈盈立处绿云偏。

称民气是尽人怜。

曾是襄王梦里仙。
娇痴正好破瓜年

“曾是襄王梦里仙。
娇痴正好破瓜年。
芳心已解品朱弦”,“曾是襄王梦里仙”,引用了“楚襄王巫山云雨”的典故,由于楚襄王巫山云雨的工具,不是他的妻妾,以是这个典故一样平常预示着女孩是歌姬一类的人物。
她曾经是我梦中的情人,正好芳年二八,特殊娇痴;更为名贵的是,她已经对音乐有了相称的理解。

“浅浅笑时双靥媚,盈盈立处绿云偏。
称民气是尽人怜”,她浅浅一笑时,双靥特殊妩媚,她俏生生的、笑语盈盈的站立着,头发稍稍地有些偏了。
她最称人苦处,让人怜爱不已。

为什么说“娇痴正好破瓜年”?由于十六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事,承上是还可以带一下童真娇痴,启下则是一个已经成年的年事;是一个刚刚好的年事,一个花样年华;以是,词人说“正好”,真的是一个恰当好处的年事。

5. 流莺正好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杨无咎

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有的很小,比如,当你在路上很渴的时候,正好有人在叫卖冰棍;有的很大,比如,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这雷声大作,真的是恰到好处,既掩饰笼罩了刘备因野心暴露而大惊的表现,又显得胆小如鼠,自然打消了曹操对刘备的疑惑。

但人生的境遇,是常常发生的。
这首宋代词人杨无咎的《上林春令·鲁师文生辰》,讲述的是人生妙不可言的境遇:

秾李夭桃堆绣。

正暖日、如熏芳袖。

流莺正好娇啼,

似为劝、百觞进酒。

少年未用称遐寿。

愿来岁、如今时候。

相将得意皇都,

同携手、上林春昼。

流莺正好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

“秾李夭桃堆绣。
正暖日、如熏芳袖”,浓密的李花,妖娆的桃花,开放成堆如绣;现在正值春暖花开,芳香的衣袖,喷鼻香气如熏。

“流莺正好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在这样的春光里,人们不禁雅兴大发。
这个时候,一两只流莺正好娇啼那么一两声,彷佛是在奉劝人们,来喝一杯吧,不大醉一场,怎么对得起这美好春光?

实在,一句,“流莺正好娇啼”中的“正好”,表面上是“恰”逢春光妖冶,但实际上是“恰”逢大家青春年少。
由于下阙开头的“少年未用称遐寿”,就解释了统统。
以是,这里的“正好”,包含了很多意思。

千年往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诗人意气,挥斥方遒”,这里的“恰”,也包含了多重含义,这首词写的是秋日,秋日是斗争的时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大家呢?又是“恰同学少年”,更是“诗人意气”,以是,“恰”字也很恰当。

6. 宛如彷佛轻盈女,好风采,欧阳炯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一样平常拟人用得多,但拟人一样平常是动物拟人,很少有植物和景物拟人的。
但这极少的植物和景物拟人,却常常能够一鸣惊人。
比如,宋代词人王不雅观就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名句。
而这首五代词人欧阳炯的《女冠子·其二》,便是把植物拟人化,写得非常好:

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

摇荡熏喷鼻香夜,婵娟对镜时。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

宛如彷佛轻盈女,好风采。

宛如彷佛轻盈女,好风采

“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秋日的晚上,一轮秋月高照,一朵荷花刚刚开放,在池前倒映水中。

“摇荡熏喷鼻香夜,婵娟对镜时”,就像一个俏丽的女子,在夜晚,带着熏喷鼻香摇荡着,然后对着镜子装扮。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刚刚下过雨,花蕊中带着雨珠,就像千点泪珠,而蕊丝,就像女孩心中千万条的思念。

“宛如彷佛轻盈女,好风采”,从各方面来说,都正好正似身量轻盈的女子,好一个绰约的风采。

这首词,从荷花的熏喷鼻香,荷花的倒映,花朵中的水珠,花蕊里的蕊丝,荷花的风采,方方面面来说,都“宛如彷佛轻盈女”,一个“恰”字,十分得当!

7. 斩新一朵含风露,宛如彷佛西厢待月来,苏轼

大文豪苏轼描写花儿的诗词,一向别出心裁。
比如,他描写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又如,他写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六》,也是他别出心裁的写梅花: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

斩新一朵含风露,宛如彷佛西厢待月来。

斩新一朵含风露,宛如彷佛西厢待月来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不要埋怨霜冻清寒的清晨,没有开放的花朵;人生苦短,昼夜轮转,催梅花盛开,就像催人白头一样。

是啊!
人生苦短,花期更加苦短。
你不能敦促梅花开放,就像别人不能催你快快终年夜一样。
须知,人生一旦终年夜,就很快白了头了。

“斩新一朵含风露,宛如彷佛西厢待月来”,一朵梅花,纵然没有开放,只是含苞待放,已经是楚楚动人了。
那风露中含苞未放的新蕾,正像那《西厢记》中,月上西厢时,等待相会的美男啊。

这次的别出心裁,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盛开的鲜花,而苏东坡却喜好含苞待放的新蕾,说它是西厢里,月光下,等待情郎到来的美女崔莺莺。

梅花的含苞待放,是在等待最恰当的机遇的到来,就像崔莺莺在等待张生的到来一样,把最俏丽的自己,在最得当的机遇展示出来。

8.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

清代墨客袁枚的这首《苔》,便是写给普罗大众这种出身小微,而又志当存高远的人们,是一首对身处底层,却又艰巨奋斗人们的赞歌。
人们喜好它,由于它说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斗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成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俏丽的青春。

就算白日找不到我,到了恰当的韶光,青春就会来到。
什么是恰当的韶光,自然是像苔一样的普罗大众日复一日的奋斗,量变到质变,青春就来了。

普罗大众就像苔一样,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代价。
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兴旺活气。

这句诗见告我们,不管我们身处若何的险境,只要我们坚持奋斗,韶光到了,就会“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犹如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喷鼻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普罗大众就算是苔花,就算是“如米小”,也要像牡丹一样,像英雄一样绽放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