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天地凉,千山万水之间,皆是一片萧寂与苍茫。
和夏天截然不同,秋日的凉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凋零的树叶,比如老去的芰荷,比如渐瘦的群山……,让人真真切切地看到并感想熏染到世间各种生命气息的衰退,故而有一种叫做“愁思”的东西,便会肆无忌惮地涌上心头。
张继有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马戴有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白居易有云: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这秋日,就连一抹色彩,都能晕染进人的心灵深处。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笔墨中,晾晒属于秋的情怀;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朱晞颜的一首诗。
这首诗虽然比较冷僻,但却也写出了令民气动的意境,细细品来,真觉韵味无穷。
秋色
宋·朱晞颜
微吟愁独客,立时思纷纭。
古道下黄叶,空山生白云。
轻烟浮宿霭,凉雨澹斜曛。
望入苍茫外,西风黯不分。
朱晞颜,字子渊、子囝,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
这首诗是作者在他乡旅居期间所作,紧张描写了他于秋日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诗的首联在第一韶光就将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微吟愁独客,立时思纷纭;独自一个人人在异域,心情很是忧闷,只能靠轻轻的吟唱来排解心中的孤独与寂寞,纵然是骑在马背上的时候,也是思绪万千。
诗巷在我们的格律诗写作课程中曾经讲过,格律诗有多种开篇办法,而“情起”便是个中的一种最为范例的办法。
和景起不同,情起能够在第一韶光就让读者明白作者的内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诗中情绪的传染。
“微吟愁独客”一句措辞大略而内容丰富,它不但点明了作者“游子”的身份、道出了作者哀愁的心情,而且还通过一定的举动临摹出了作者孤独的形象。
“立时思纷纭”一句紧追而来,再又一次的详细情景描写之下,作者心情与形象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
“思纷纭”这三个字用得真好,由于我们于这三个字上面除了感想熏染到作者凌乱而困顿的心绪外,更是被这种心绪所触动,从而使得我们自己的内心也仿佛滋长了纷纭思绪一样平常。
颔联是一处很美的景语描写:古道下黄叶,空山生白云;古道间的黄叶随风飘落,空山里的白云悠然地升起。
不得不说,有了景语的陪衬,诗中的情绪会变得愈发富有张力,诗中的意境会能表示出更为生动和幽美的一壁。
当然,有了情语的奠定根本,诗中的景语也才会展现出更加艺术的一壁,进而才能更加随意马虎走进读者的心灵。
作者在首联中直接抒怀,在颔联中则转向景语展开描写。
“下黄叶”与“生白云”两个景象,把山中的安谧、空灵环境表示得淋漓尽致,而在一黄一白的色彩搭配下,秋山景致的迷人之处也被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其余我们还可以看到,只管这里的画面是安静空灵的,但它却又是静中有动的。黄叶飘零而白云冉冉,这让我们眼中在看到“秋”的同时,也感想熏染到了“秋”意正在弥漫开来。
接下来的颈联连续描写景致:轻烟浮宿霭,凉雨澹斜曛;炊烟轻轻升起,浮动于傍晚的雾霭之中,一场凉雨后,夕阳的暖意也变得淡了许多。
从首联到颈联,实在我们都能够从诗中捕捉到颇多的凉意。而在颈联中,作者又将这味凉意进行了直接解释,并让其得以更加的晕染。
“浮”字以轻盈的动作,将炊烟与傍晚的烟霭相互牵引而袅绕在山中的那种朦胧之象予以生动的表示。
“淡”字看似在写夕阳,实在也在写作者自己淡漠冷寂的内心。身在他乡又逢凉秋,面前的景致美则美矣,但究竟无法激起心中的激情,这也该当是作者当时的一种范例生理吧。
“望入苍茫外,西风黯不分。”;向远处望去,只见苍茫万里,西风吹起,面前的天地有些分不清了。
尾联将镜头拉向远方,也将读者的视线拉向远方。在这种大空间的定格下,诗中画面的蕴涵力也得以增强,让读者深深陷入“苍茫”之中,光鲜的无力感、忧郁感、苦闷感皆纷涌而来。
尾联可谓与首联遥相呼应,将诗的构造稳固起来。此“苍茫”延之“纷纭”,把诗的情绪与韵味皆留于篇外。
斜阳暮霭淡秋色,万里苍茫一客身;读完一首,悲从中来。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一期精彩依旧与您相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