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薄暮独上海风秋。
(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诗不雅赏烽火城西百尺楼薄暮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

这是一首边陲士卒思归怀乡之作,笔法简洁,极富意蕴。

在城西的瞭望塔上,征人独坐,四顾着浩瀚苍茫的边塞景象,一股寂寞感涌上心头。
加上正值秋季,凉气袭人,又适逢薄暮,更随意马虎触发人们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就在此时,远方忽然传来一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如泣如诉,征人的思亲之情再也无法掌握。
统治者好大喜功,不断用武力强行开边,致使边陲的将士们有家不能归,只能徒然地思念着亲人。
作者写此诗表达的是对边陲将士深切的同情。

全诗情景交融,先描写环境,层层渲染,营造出一片苍凉寂寞的氛围,为末了一句抒怀作铺垫,使得所抒之情更有力度,动听肺腑。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一首描写的是边陲将士们生活的一个片段。
墨客正是通过军中晏乐这个小小的片段,而将将士们丰富的内心表现出来。

军中晏乐开始了,琵琶虽翻成新声,可在阔别故乡的将士们听来却总是别离的曲调。
那他乡之声扰得人愁绪不断,永久牵动着戍边者的心,叫人既怕听,却又爱听。
末了,离情入景:高高的秋月下万里长城连绵不尽。
整首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余味,供读者细品。

乡愁,是永久藏在戍边者内心的一种情绪,纵使战功累累,那喜悦也总归是短暂的,他乡的统统都会牵扯起战士们浓郁的思乡愁情。
笔触细腻,刻画入微,戍边者内心天下的繁芜变革就于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