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他们相反,我们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总会由于各种烦苦处,耐不住性子,静不下来。明明无计可施了,还是要各种难堪自己,末了让身边的人也因受不了我们而纷纭拜别。
碰着这种静不下来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按苏轼的话来说,咱们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不过,当我们身边无琴亦无酒时,又当如何?以是真的静不下来时,不妨和笔者一起,读一读本期这首禅诗吧!
不须要琴,也不须要酒,负责品读也能得到一丝宁静。
这首诗来自宋代高僧释守净,诗名为《偈二十七首.其一》,全诗短短28个字无生平僻,却云淡风轻隧道出了人闹事理。让我们来品一品:
《偈二十七首.其一》(宋.释守净)
流水下山非故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着花遍界春。
关于墨客释守净,史籍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只知是宋代的一位高僧,生平留下了不少诗作。这首诗是他在爬山时悟出来的,说的便是从容的力量。
诗的首句“流水下山非故意”,先由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起句,水顺势而下,并非刻意,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人生状态。次句“片云归洞本无心”也是一样,云归洞是由于被风的浸染,同样也并非故意为之。这两句一开篇,就用了溪水和云朵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顺势而为的人生哲理。用“故意”对“无心”,颇具禅意。
但这种顺势而为,是不是略显懦弱呢?非也!
在后两句中,我们才感想熏染到此诗真正的意思。第三句“人生若得如云水”,用云和水的无心无意,比作人生。
末了一句“铁树着花遍界春”,可谓点睛之笔。不执着于很多事后,我们反而能得到内心的沉着,而这种从容是有力量的,它能让咱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快乐。此时,再看这世间万物,自然就已是铁树着花遍界春了。铁树着花,本是自然界中最难的事之一,此时却不过是迎刃而解的事,这便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通篇这首诗,实在从遣词上来看并不算高明,没用任何典故,也没有用任何生僻字,但却字字珠玑,每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而从意境上来看,墨客利用溪水、片云两个意象,比喻人生,末了点出铁树着花,数个意象的利用一气呵成,可谓绝美。而诗中诠释的人生至理,也就藏在了很大略的字句中。这几点,正是此诗能流传数百年,至今仍被人诵读的缘故原由。
读完这首诗,总让笔者想起诗佛王维在《终南别业》中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想表达的,也是一起闲逛,走到溪水的尽头,然后悄悄地坐下来,看云卷云舒。释守净此诗中的“人生若得如云水”,实在诠释的也是一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唐宋两朝,实在还有很多类似的禅诗存世,它们的存在让诗坛多了一份禅意,也多了一份分歧凡响的美。读这类禅诗时,我们或许体会不到个中的佛法真意,但却能感想熏染很多不一样的力量。大家还读过哪些让自己感触颇深的禅诗呢?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