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东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墨客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只此一首,足可让其跻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都城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幽美,豪迈中有忧郁,忧郁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普通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当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殊是五绝、七绝,简大略单的句子,都是那么美,那么普通易懂,难道是唐代的墨客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
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随处颂扬。李白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全体中华文化史上最棒的墨客,其诗想象奇瑰,变革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哀求较严的形式是不太符合李白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本诗从笔墨上来看,基本便是信口出来的。
当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那可是范例的鸟不下蛋之地,李白心中可谓忧郁至极,恨不得投江明志。但流放路上到达白帝城时,却接到了无罪开释的关照,从大悲到大喜,心花怒放,估计和杜甫一样,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坐在舟中再看那猿啼三声泪沾裳的三峡,一丁点多愁善感、悲天悯人之心也没有了,于是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诗句就出来了。李白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当他没有当官时,就发牢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当他即将做官时,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他做了官时,就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等拍马屁的诗句。
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唐代不象现在,交通发达,以是唐诗中送别诗很多,有名的大概多,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都属佳作中的佳作。但在七绝中,本诗与下面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最大,个人认为,本诗彷佛更胜一筹。别的不说,单说本诗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就知其魅力。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咸阳古道,灞陵桥畔,小雨初下,轻尘不起,柳色依依,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行路的大好时候,王维在咸阳酒店大堂摆酒一桌,为元二送行,元二欲何往,塞外安西地,安西距长安,不知几万里也。怎么也得走上五个月。此地一为别,相逢不知年,贰心中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可想而知。无可奈何人要走,唯有饮尽杜康酒,此时此刻,除了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再说出了阳关再哪有象我这样的朋友陪你饮酒呢。本诗以景写情,景切情真,其情之深,意之切,传染力之强,渭城曲尚在,读罢泪沾襟。
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涯流。
送别诗的又一力作,但本诗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却是绝然不同的风格:王维是送好友去上万里外的安西边塞,为苦寒之地;李白送浩然兄是顺水而下几日可到的扬州,为烟花之地。送的人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送人者的心境自然也不同。维诗的总体风格是低沉、压抑、忧郁的,白诗却是高昂、欢畅、通亮的。
当是时,李白碰着了比他年长且已名动江湖的孟浩然,两人刚在黄鹤楼中推杯换盏,听完江湖艺人们笛吹“梅花落”,该当是十分高兴的。李白可是非常崇拜孟浩然的,还模拟星宿派弟子的语气赋诗一首,诗曰“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基本上把老孟捧上了天。酒后送别偶像,李白心情一定是惬意的。孟浩然可是风骚天下闻,他去到青楼梦好的扬州,那还不是如鱼得水、醉卧花从的干活。可以想象,年青且自认比孟更加风骚洒脱的李白,在送别时心中一定象喝了蒙年酸酸乳一样酸溜溜的,以是才有了唯见长江天涯流这样含醋率较高的诗句。孟上船后,李白纵目远眺,孤帆远影、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不由诗性大发,美妙的诗句自然就脱口而出了。
五、《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清明时节,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春寒料峭,春愁黯黯,或许是赶着去扫墓,或许是赶着去会朋友或会情人,一股莫名的思绪从行民气中泛起,于是,想起了消愁解忧的良药----酒。可是哪里有酒馆呢?只得去问那牛背上的牧童,牧童遥指远方,抬眼望去,酒幌子在雨中模糊约约,那便是杏花村落,消愁的利益所。纵不雅观本诗,字字真切,处处留神,风雅精细,浑然天成,宛如中国水墨画的清明烟雨图。有好事者将此诗囫囵吞枣,每句删两字,成了清明雨纷纭,行人欲销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落。虽然少了些许味道,但仍算是一首好诗。本诗理论上该当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诗中的杏花村落该当是泛指饮酒的地方,这也解释山西汾阳杏花村落的酒在唐代已名满天下,可惜的是,现在杏花村落汾酒空有这么大名气,但始终没有看到这个品牌大红大紫起来。看来仅有名人效应还是不足的。
唐代墨客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属第二集团的领军人物,但两人各具特色。李更善七律,象“春蚕到去世丝方尽”、“庄生晓梦迷蝴蝶”之类,而杜彷佛是专攻七绝的,在蘅塘退士版的《唐诗三百首》中,七绝杜选9首,李也选了8首,杜诗整体水平要赶过许多,这9首“折戟沉沙铁未销”、“烟笼寒水月笼纱”、“二十四桥明月夜”、“繁华事散逐喷鼻香尘”,均为顶级豪华之作。反不雅观李诗,除了一首“君问归期未有期”还算佳作外,其它的只能算是平庸之作。墨客词人多为好色之徒,喜好弄柳拈花醉卧花丛者多的是,但象杜牧这样洒脱不羁的还真不多。一样平常人都是光干不说,老杜却是又干又说,春喷鼻香院中,潇湘馆里,处处留下墨迹,还自吹“赢得青楼薄幸名”。老杜混迹欢场十余年,从没不认帐的。
六、《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300多年的历史中,侵略或被侵略的韶光较长,中间还有个安史之乱,战伐较多,故边塞墨客也多,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等。就七绝而言,是没有人能比得过王昌龄的,乃至在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七绝只有李白才可比得上,足见王昌龄功底之深。他的佳构很多,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奉帚平明金殿开”等,本诗可算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诗大意是借李广讽刺当时将帅无能,实在汉唐以来边关战役一贯不断,汉代固然有龙城飞将李广这样的将军,胜仗较多,但唐代猛将也不少,在边关战役中也是胜多负少,王昌龄实在没必要大叹世无英雄的。当然纵然是胜利,但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炮灰的都是普通士兵。本诗恐怕不仅仅是讽刺将帅无能的,其矛头可能是直指最高层。再遐想王昌龄的出生,多次被贬,估计对朝庭心存不满,发这样的牢骚也是正常的。唐代的墨客中好象对朝庭满意的没几个,是否当墨客的条件条件便是不当官呢?幸亏这些人生活在一个还算清明的时期,象前面的王之涣、后面的刘禹锡,搁宋代那得脸上刺字再发配江州,搁清代说不定会引起一场笔墨狱,大批人要砍脑袋的。唐诗之以是能繁荣发展,流传下来的也多,估计跟唐代政治相对清明,辞吐比较自由有关。唐诗反响社会现实的较多,宋词卿卿我我的较多,清代就不说了,著名墨客只有一个,那便是乾隆爷,其他人哪敢写诗啊,多少人因写诗把脑袋都写掉了。
七、《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平凡百姓家。
刘禹锡最大的问题便是过于爱摆酷,有事没事喜好对朝廷说些风凉话,看他写的诗,什么“重作冯妇今又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是无情却有情”、“吹尽狂沙始到金”等,透出一股傲气,在他被贬连州那个南蛮之地九年后被召回了长安,估计想再次启用他,可他到玄都不雅观涣散步,又写出了“玄都不雅观内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这等与朝庭唱反调的句子,自然又逃脱不了再次被贬的命运。
本诗是刘公然唾弃朝庭权贵的代表作,是他当年从和州奉如回洛阳,在南京凭吊古迹时写的。本诗借古讽今,以王导、谢安往昔的兴盛与现今平凡百姓家作比较,深刻戳穿了世事兴亡和更替的自然规律。与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胜一筹。之后没几天,他在扬州遇见了白居易,又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虽然脾气又臭又硬,写诗的功夫还真不暗昧。
顺便说一句,唐代的天子们基本上都算是厚道人,象刘锡禹这样专与朝庭对着干的家伙,虽然前后经历了六任天子,可居然没有被砍头,而且居然还没罢免,而且还居然在他去世前一贯都在当不小的官,末了乃至还加了礼部尚书衔,虽然是虚职,但省部级报酬还是享受了,这就充分解释唐代是重视人才。
再顺便说一句,象他这种傲慢的人,居然写出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梢头”这样的宫词,是否虽然被贬多年,但经济上还很宽裕,家中妻妾成群所致。
八、《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立时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面已说过,唐代边塞诗较多,而且总体水平也较高。边塞题材比较随意马虎融入感情,且大多数边塞墨客都有从军经历,对边塞、对征人都有亲自体会,故随意马虎出好诗。但边塞诗基本上都是调子沉郁,多为悲愤、悲惨、忧郁之作,读边塞诗,心情沉重,一股忧国忧民的想法每每就冒了出来。本诗可算是个例外,就彷佛从张飞、李逵等同道笔下出来的一样,豪迈旷达,大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置死活于度外之势。
日落、星升、大漠,中军帐里,灯火通明,刚与胡人一战,大胜而归的将士们济济一堂,脸上露出了年夜难不死的笑颜。大家手持白玉杯,杯中斟满了从胡人那里缴获的葡萄酒,随军乐手奏起了琵琶曲,人生得意须尽欢,目前有酒目前醉,反正不喝去世也说不定哪天会被杀去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咱当兵的人,便是不一样,生亦何欢,去世亦何惧,马革里尸、捐躯疆场。全诗雄浑冲动大方,势大力沉,抑扬抑扬,钪锵玫瑰,不愧为千年难遇的佳作。王翰诗名并不响,全唐诗仅录其十三首。本诗可谓是王翰个性的真实写照,他恃才傲物,豪荡不羁,且为人极爽,常直言进谏,被贬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特故意思,别人被贬一样平常垂头丧气,可他倒好,还是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好烦懑乐,别人一个小报告上去,再次被贬。唐代墨客中一贬再贬的不少,前面的禹锡同学即是一例,可象王翰这样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再贬的,估计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九、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又是一首边塞诗,正印证了前面所说边塞诗随意马虎出佳构的论断。作者李益,曾从军十年,对边塞生活有亲自体验,为人豪放,常横槊赋诗,口占一绝。本诗估计不是横槊赋出来的,横槊赋出来的诗常大气磅礴,燕山雪花大如斗之类。小弟认为,本诗是李益深夜溘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娇妻美妾,心生忧郁,有感而作。
此诗写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以边塞大漠上的绝妙夜景来衬托其悲惨,如霜的月光悄悄照在受降城外,让回乐峰前染血的黄沙变成洁白,万籁此俱寂,不知何人何处吹起了芦管,如泣如诉,随着如霜的月光洒遍大漠,战士们闻笛思乡,那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魂牵梦系,可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能否再回到她的窗前┄┄,唉,如果小弟是受降城的司令官,一定要把那个吹笛的人抓起来,没收其笛,再赏他几军棍,晚上不睡觉吹哪门子笛,搞得士兵们都无心作战,估计是一特工,专门来瓦解我方斗志的,不砍你头算是优待。
李益的强项是七绝,其措辞、韵律,堪与李白、王昌龄相较,唐才子传称其为“高适、岑参之流”,可见其边塞诗之出色。该同学早初为进士出身,当县长多年未见升迁,无奈之下弃文竞武,曲线救国,功夫不负有心人,象猴哥一样历经磨难,但终成正果,官到礼部尚书之高位,也算是功德圆满、出人头地了。
十、《金缕衣》
无名氏
劝群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的意思很大略,便是劝人捉住机遇及时行乐。本意便是“行乐须及春”。是啊,少时弗成乐,老大徒伤悲。年青时只知道象老黄牛一样专一干事,年纪大了再想行乐,估计是拨剑四顾心茫然。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