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便是共情,清代袁枚说过: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不论是喜怒哀乐,文章诗词中假如没有感情,根本不能算作一篇好文章。

流传至今的著名文章诗词中无一不充满了充足的感情。

比如所有中秋词中的顶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个中就充满了苏轼对天各一方的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从而写出来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名句。
这首词也被南宋期间的文人胡仔认为中秋词里面苏轼已经到达珠穆朗玛山顶,其他人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超过这一首了。
《有一首中秋词被称之为:此词一出,余词皆废!
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

除了情,还有道。

辛弃疾的这首中秋词提出月球绕地思虑被王国维赞为神悟

道可以说是大道,也可以是道理,更是思想,这便是“文以载道”,比如描写玉轮的《春江花月夜》,不但描述了游子思妇朴拙动人的离情别绪,更主要的是这首诗中极富哲理,具有极高的审美代价,在古代就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在近代更是被闻一多师长西席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但是在中秋诗词中,有一首诗词却是充满了问题,全篇效仿屈原的天问,作者对玉轮提出九个富含哲理的问题,被王国维赞为作者的提问是悟到了玉轮环抱地球运行的道理,是“神悟”!

本期我们就聊聊这首充满各种问题的中秋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古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逐渐如钩?

这首词在最开始就直接解释了写作的背景。

有一年中秋佳节,辛弃疾和朋友通宵达旦饮酒庆祝过节,喝到天快亮的时候,辛弃疾的朋友忽然说之前写的中秋诗词都是等待玉轮升起来的时候写的,而没有一篇是写送走玉轮,于是辛弃疾决定写一篇送月诗词。

于是,辛弃疾用了木兰花慢的调,采取屈原《天问》的办法,对玉轮的运行提出了九大问题。

先来看这首词的上阕。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中秋的玉轮是向何处逐步悠悠的去呢?

是否还有一个人间,我们这边玉轮落下去了,那边才瞥见玉轮逐步升起来?

在茫茫的宇宙中,玉轮是如何运行的?是长风吹的玉轮在动吗?

是谁把无根的玉轮系在天空?

又是谁阻挡了嫦娥嫁到人间?

图注:唐 嫦娥玉兔菱花镜

再看词的下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逐渐如钩?

听说月轮是从海底上升到天空(海上生明月),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探索玉轮运行这样的神奇的奥秘,只会让人恍惚,让人发愁。

又担心月轮真的由海底上升,那么海中巨大的长鲸会不会碰到月轮?玉轮中的琼楼玉宇会不会被鲸鱼撞坏?

玉轮中的蛤蟆是会拍浮的,但是玉轮中的玉兔不会拍浮,它又如何随着玉轮在大海中沉浮呢?

如果说玉轮不会被撞坏,蛤蟆、玉兔、嫦娥都安全无恙,那么玉轮为何会逐渐变革称为月牙?

屈原的《天问》是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冲破了古代对付宇宙、对付日月星辰的神秘崇拜,直接大胆提出一百余个问题,从天地离分、阴阳变革、日月星辰等自然征象,一贯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可以说《天问》完美表示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
”的精神。

而辛弃疾的这首《可怜今夕月》也是罕见的直接对玉轮的运行进行发问的名作。

辛弃疾提出的这九大问题可以说已经触摸到了科学探索的边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直接表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以史为鉴认为假如有人能顺着辛弃疾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指不定真的会创造月轮绕地的规律,可惜中国传统儒家更侧重于治世、管理,虽然在宋代已经发展了格物致知之学,但是这也并未能让我们在科学研究上更深刻的认知宇宙道理。

不过辛弃疾这首模拟《天问》的中秋词,也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秋诗词中极为分外的一篇了。
您怎么看这首中秋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