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悠悠然地过,春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

这几天,上海的景象那是相称舒适,午间近20℃的温度乃至觉得有些热。
公园里、绿地中走一走,许多人都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薄的春衫;再看一看光秃秃的树木枝丫,朦朦胧胧间绿意已经在萌动;种在泥土里的郁金喷鼻香也长出了十几公分高的叶子……统统彷佛都在见告我们,东风开始抚慰大地,春天正在来临!

只是,春天也是善变的,常常一步三摇、进二退一的,这不景象预报又说:较强冷空气将要影响我市,不要急于脱去棉衣,还要做好保暖事情。

虽说时时时的倒寒潮会影响春天的脚步,但是时序变迁是无法改变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唤醒的不仅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有人们尘封一个冬天的心。

诗家慧眼 不落俗套 非主流诗人的一首七绝小诗 初春的清景迎面而来

唐朝一位不太为我们熟知的墨客,喜好长安的早春、保重长安的早春,用清新的笔端和墨客的视角写下这首探求春天的七言绝句《城东早春》。

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与白居易、元稹、张籍、刘禹锡等均有唱和。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早春时节,是墨客们眼中最美的时候。
你瞧那绿柳,柳枝还未吐叶,只是刚刚泛出细嫩的黄芽,似羞涩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她们在东风的吹拂下,摇荡生姿,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这种淡雅的色彩,宛如大师笔下浅淡的水粉画,既清新又婉约。

这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

首一句是墨客对早春景致的赞颂,他说早春的景致是最美的,是赛过晚东风景的。
一个“清”字用得犹为好,既表明为诗家所喜好的清新景致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致最能引发诗家的诗情。

第二句是对首句的详细阐释,描述了早春景致的妖冶可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枝的可爱、早春景致的妖冶,表达了对早春景致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以为平淡无味,墨客捉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
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采勾画得非常逼真。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然而,墨客心中也明白,繁花似锦时,那才是大多数人眼中真正的春天。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繁华的大唐长安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每一朵花都努力展现出最迷人的风采,美得让人窒息,人们纷纭走出家门,陶醉在这片花海之中。
只是,如此之多的看花人,到底是人赏花还是花看人?

墨客前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详细描述,必显的文笔累赘。
以是第三句墨客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致,来反衬早春的“清景”:长安城繁花似锦,秾艳已极,游人如云,环境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致大家尽知,已无新鲜感想熏染,此与前文恰好形成光鲜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好。

这是一首描写早春美景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抒写了墨客对早春的热爱之情。
此诗虽然只有前半段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不雅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墨客的慧眼。
墨客以“诗家”的眼力将早春的清美和仲春的冶艳集于一篇,格调轻快清新,既寓有理趣、独具慧眼,又不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趁着这新春假期,趁着这阳光明媚,带上愉悦的好心情,出门走走吧:看湖面解封、春水萌动,看柳丝吐蕊、随风轻舞,看候鸟北归、起筑新巢,看天清气朗、人间新景……

将冬的希冀写进春的诗篇里,春山万里、东风逍遥……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