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唐张九龄感遇其七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工具是橘树
橘树成长在江南,四季常青,即便到了冬天,哪怕天寒地冻,依旧身披翠绿,傲然特立。
人们或许会以为这是江南特有的温顺景象所赐,实则不然,是橘树骨子里那份不屈不挠,让它无惧风霜。

橘树的果实,本是待客的上品,可惜山高水远,道路阻隔,那些本应享受这份甘甜的贵客,却只能遥望兴叹。

诗的前半部分字字句句,皆是橘树的真实写照,而后半部分则通过橘树来比喻人。
张九龄通过被打击、被贬谪的遭遇,深深地悲叹自己的命运。
虽有一身好品质、好才能,却遭受排挤和阻隔,不被重视。
他看到光阴流逝,时令更替,却感到迷茫,不知何时才能碰着真正懂得欣赏自己才能的人。

作者末了说道,人们常常倾慕桃树和李树的俏丽,希望栽种更多。
但我提醒你们,橘树虽然没有桃李那样引人瞩目的花朵,但它的绿荫却是历久不变的,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这首诗让人遐想到张九龄所经历的政治动荡和个人不幸。
墨客用橘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绪,与屈原的《橘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墨客都是南方人,都用橘树自喻,由于他们深知这种树的特性,并感到自己的秉性与它有着相似之处。
特殊是诗中的“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既真实地描述了橘树,也隐喻了墨客自己的坚韧和不屈。

这正是:

丹橘傲冬,岁寒犹傲江南绿。

才子悲命,不屈心志待知音。

#唐诗# #张九龄# #逐日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