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新读宋之问渡汉江赏析讲解

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我们记住了宋之问。

先说说作者,历史上的宋之问,文采不错,人品很差,由于看到外甥刘希夷写的《代悲白头翁》诗中有一句:“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惊叹不已,宋之问自己一贯想表达这种诗意,但是一贯没写出来。
为了显摆自己的文采,就想把这句诗据为己有,但是被外甥谢绝并讽刺一番。
恼羞成怒的宋之问就杀害了外甥刘希夷。
还有他和武则天的关系不明不白,也因此在武则天去世后,被贬岭外。
也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由于这些缘故原由,宋之问在历史上一贯名声不佳。
现在我们学习这首诗,不谈作者的人品,只谈诗中的情绪,只学习他诗中描写的这种让我们后人随意马虎产生共情的思乡之情。

思乡,从古至今,都是我们诗词歌赋中描写最多的一个大主题。
古代的学子长期外出游学求学,现在我们须要外出上学留学,古代的文人须要外出做官谋生,现在的我们须要异地打工赢利,乃至定居外洋。
思乡的环境一贯存在,而且更多更久,以是,思乡,一贯是我们很多人长期存在的一种情绪。
以是思乡诗也是我们最爱写最爱看,也最随意马虎产生共鸣的诗作。

宋之问的《渡汉江》,更是把这种思乡之情,写到了骨子里。
不但写出来思乡的“情切”,更写出了思乡的“情怯”。
把这种抵牾的心里刻画得深入民气,这种抵牾造成的痛楚我们也是深有体会。
想问又不敢问,想知原形,又怕知道原形。
一步步靠近,脚步却越来越轻,越来越慢。

我们来看诗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墨客被贬岭外之后,已经断绝了家人的信息,不知道家里亲人都是什么情形。
岭外之地,离家太远了,那时的通信办法单一,只能靠书信,乃至靠熟人传达信息,非常未便利。
不像现在,又是电话,又是网络,又是微信,可以随时随地通话视频。
墨客被贬往后,不知道是自己的书信没传到家里,还是家人无法复书。
总之,一贯没有家人的信息。
也便是现在所说的和家人“失落联了”。
这种心情出门在外的都很随意马虎理解,不但是担心,也倍增孤独感。

和家人短暂的失落联已经很难熬痛苦了,墨客呢,却是经由了一个冬天,又是一个春天,花儿谢了又开,日复一日,没有家人的信息。
“君问归期未有期”,又不知道何时能回家,以是这种痛楚的心情,更是让人难以承受。
我们长期在外求学也好,打工也好,一贯和家人保持联系,那种思乡情,还挥之不去,何况墨客是常年和家人失落联。
思念亲人之外,更有忧郁的心情无人诉说无人安慰的孤独。
岭外之地,间隔肯定是迢遥的,路途肯定是辛劳的。
环境肯定是蛮荒的,那么生活肯定又是艰辛的。
这种情形下,又没有家人的信息,没有家人的支持鼓励,那种痛楚,可想而知。
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墨客才有感而发,才有了下面两句千古名诗。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过汉江,离家越来越近,墨客思念家人的心情越来越急迫,那么久没有家人的信息,太惦记家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诗人为什么这里写的情怯呢,为什么离家越近,反而越胆怯,不敢问熟人了呢,墨客不是惦记家乡,更想见家人吗?

我们先看外部环境,墨客是被贬岭外,是犯人,没有朝廷的赦令,是不能回家的。
但是墨客由于受不了岭外的艰巨生活,大概是担心家人安危,这次他是自己逃回来了,现在是在逃回家的途中,这行为是违法的,是不能被朝廷知道的。
他便是一个逃犯,到了家乡,肯定怕被创造,因此也害怕见熟人。
以是才“情怯”,以是才“不敢”。
历史上,墨客确实也没敢回家,而是隐匿在洛阳。
由于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以是一样平常学这首诗,都不考虑他逃归这个背景。
这个背景会影响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让这首诗变得没有诗意。
我们现在都是讲一个长期被贬外地,准备回归故里的人,讲他的思乡情。

诗人为什么情怯呢,紧张是由于长期被贬外地,断绝了家人的信息,不知道家人现在什么情形,是不是由于受自己连累,都遭受意外,还是一贯生活安康。
由于不知道,以是思念,以是想见。
但是由于怕家人已经遭受意外,以是又不敢知道真实情形,以是离家越近,才越怕,才越怯。
看似抵牾,实则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见到家人,或者来人见告了家人的真实情形,家人都是安全的,那固然是好事,是愉快的,也是让人欣慰的。
但是如果得知家人已经遭遇不幸呢。
那将是墨客难以接管的事。
不但是由于是自己的亲人,更是由于他们是受自己连累。
还不如不问,不知道情形,那毕竟还有一丝希望,而希望都是美好的。

这种又想又怕的抵牾心里,反应了墨客无比痛楚的心情。
也迎合了后人,或者说现在的我们很多客居他乡的人的生理。
于是造就了这个千古名句。
墨客描写的这种心情,这种情绪,不是只存在诗中,更不是远在天边。
也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它便是太现实了,太真实了。
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
以是才动人,才能戳中人的泪点。
以是才让人一读就记住,流传千年。

学习这首诗,便是要在墨客的抵牾生理中理解他的思乡情。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会有其余一种心情来理解这首诗,一首歌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长期外出打拼的我们,都是思念家乡的,都是急迫想见家人的,我们都想回家。
有钱衣锦回籍固然是好的,那不怕见家人的,不怕见熟人的,但是如果一事无成呢,如果兜里的盘缠刚够回家的路费呢,如何面对充满期待的家人呢,如何面对熟人的追问呢,“在哪事情呢?干的啥呢?”换个角度说,我们不谈钱,我们谈感情,年事越来越大,可还是单身狗一个,是不是会有很多亲人催婚,谈个了吗?啥时候结婚?该找个了!
年年问这些,你敢说不怯吗?这是不是也会造成抵牾的“近乡情更怯”?

一句诗,一篇文,只有让人产生共情,才能称之为真,称之为善,称之为美。

有人大概不知道宋之问,但是有几人不知道这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思乡的环境一贯在,思乡的人就一贯在,那么思乡的诗文就会一贯流传下去。

常年在外的,谁能不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