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去世于安乐

作者:孟子 诵读:康爸

原文:

舜发于quǎn畎亩之中,fù傅yuè说举于版筑之间,胶gé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áo敖举于海,百里xī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是动心忍性,zēng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必背文言文孟子生于忧患 去世于安泰原文译文赏析 康爸诵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bì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去世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当选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贩子中当选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当选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当选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当选拔上来。
以是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楚,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穷苦之苦,使他干事不能快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当心,使他们的性情变得倔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

人常常会犯缺点,多犯几次缺点才能谨慎。
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考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
脸上表现出烦闷的神采,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
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司法的大臣和足为首相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称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往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发展、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

赏析:

春秋战国期间,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犹如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
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该当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目前有酒目前醉,来日诰日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生忧闷、困顿生平。

《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先提出论据,紧接着进行深入剖析、引申、推论,末了推导出文章的中央论点。
作者先列举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勉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匆匆使人有新造诣、证明困境能够造就人才,证明中央论点的精确性;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末了迎刃而解,得出“生于忧患,而去世于安乐”的结论,因而说服力很强。

文章第一段利用类推的逻辑方法,列举几位历史人物的真实业绩,解释困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磨炼人的性情,从而使人倔强无畏;而失落败挫折又能使人吸取教训,变得聪明机警、增长才干。
因此,经受了困难困苦的磨炼,常可委以重任,并且这些人也常常做出卓越贡献。

文章第二段,紧承上一段的意思,先从正面解释困难(忧患)、挫折的积极浸染,强调有志者应面对困难、欢迎困难、设法战胜困难,磨炼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自己的才干,从而旋转困境、降服困难。
然后从反面解释安乐无忧的生活、优胜顺利的环境,却每每使人精力萎顿,不思进取,畏惧困难,损失斗志。
末了归纳出文章的中央论点:“生于忧患,而去世于安乐”。
这句话不仅成为千古名句、警世名言,而且成为被古今中外无数史实证明了的真理。

在修辞上,《生于忧患,去世于安乐》合营归纳的推理办法,采取了排比句式和对仗句式。
一样平常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伟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疲塌之虞。
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取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缘故原由为孟子十分把稳遣词用字,只管即便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
排比句式和对仗句式,既使文章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